跳到主要內容

8改變命運,操之在己


改變命運,操之在己

古德云:「命自我造,福自己求;一切福田不離自性,反躬內省感無不通。」光明的人生、幸福的未來,是每一個人的心願。然而人生有順、有逆,遇到困頓時,與其怨嘆時運不濟,不如正向積極地面對。了因識果,便能知苦斷集;在因心中努力,去惡修善,便能改造命運。且看佛門中人以正知見為導航,為自己的人生掌舵!

因地果還生

  
   一般人看相、算命,多半是為了功名富貴。以佛法而言,風水、命相,就是因果的道理。命好、命壞,是果報。要改變命運,必須從「因」上努力,而不是從「果」上去追求。佛法中所說的因果,就是告訴我們,一切要靠自己去努力;假使自己不努力,不僅歹命、歹運,就連好命也會變壞。知命則能立命,明白這些道理,就能了解命運、創造命運。

果從因生 事待理成

   佛法的道理,一是「因果」、一是「心性」。能夠掌握住因果和心性的道理,就能掌握自己的命運,否則,就隨著過去所造的善業、惡業而流轉。希望改變自己的命運,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起善念、做善事、說好話。身口意三業清淨,絕對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。

   因緣果報,是由這一念心所感召。起一個念頭,就是一個因,將來就會形成一個果報。起了善念,將來善業成熟,一定獲得善報;起了惡念,將來惡業現前,就要承受苦果。念頭雖然微細,影響卻很大。

   然而,同樣具備善念、善行,有的人成功、有的人失敗,這是什麼原因?這就是「緣」。有因,還要有緣。緣,就是外在的緣。舉例來說,同樣的智慧、體力、經濟,做同樣的事情,為什麼甲能夠成就,乙卻無法成就?因為甲在過去生中種了善因、善緣,所以經常遇到貴人相助,不會遇到惡人阻礙,這就是善緣。如果沒有結善緣,縱使有智慧、財力、有奮鬥的意志,但因緣不具足,甚至遭遇惡緣,事情便不容易成就,這就是過去生所修的福報不夠。

   福報,是由廣修善法、廣結善緣而來的。假使過去沒有福報,現在又不努力,要想改變命運,就是很困難的事;假使知道自己過去修的福報不夠,現在努力地廣結善緣、廣積福德資糧,就能遇難呈祥、逢凶化吉,重新開創出一番天地。

因緣具足 好運自來

   俗話說:「時來風送滕王閣,運去雷打薦福碑」,是什麼意思呢?唐朝有一位王勃,十多歲就被稱為神童。當時江西南昌縣的州牧李元嬰(滕王),在此地建了一座滕王閣,落成之日邀集天下名士來寫序文,當時大家都客氣地推讓,這時王勃剛好參與此會,毛遂自薦,很快就把文章寫好了。

   為什麼王勃會在這個時節因緣剛好會在呢?王勃是一個孝子,他從家裡要到交趾探望父親,當時他坐的船歇在馬當,到江西南昌起碼還有八、九百里的水路。王勃本來要在這裡過夜,到了晚上忽然大風一吹,把帆船的繩子吹斷了,船就像離弦之箭,一個晚上就到了江西南昌。一般人可能認為這是奇遇,在佛法來看,風為什麼會吹斷他的繩子呢?風有風神、水有水神、山有山神,一切都不是偶然的,這就代表王勃的福德因緣成熟了。

   相反地,就是「運去雷打薦福碑」。假使不知道修善法,時運就沒有了。宋朝范仲淹是一位菩薩,雖然當了官,還是默默地在做善事。當時,他的朋友告訴他:「有一位窮秀才,學問很好,但是三餐不繼,你既然是一個仁心的菩薩,就應該幫助他。」范仲淹把窮秀才找來,發現他真正是很有才能,只是找不到時節因緣。當時「薦福寺」裡有一個王羲之寫的碑,范仲淹想把碑文拓下來,交給窮秀才去經營發行。想不到的是,到了晚上刮風、下雨、打雷,就把石碑打碎了,可見福德因緣的重要。

   希望生活富足安定,甚至超凡入聖、成佛作祖,就要明白世間、出世間因緣果報的道理,從因緣果報上來改變自己的命運。古德云:「有因有緣事易成,有因無緣果不生,不信但看寒江柳,一遇春風枝枝新。」又云:「事成不成於成事之時,其成必有因;事敗不敗於敗事之時,其敗必有因。」希望做任何事業都能成就,就要先修身、修心,這就是因。有了因,還要有好的外緣。善因加上善緣,事業一定會成功,這就是「有因有緣事易成」。

  「有因無緣果不生」,雖然擁有天大的本事,可是外緣不具足,也無法成就。「不信但看寒江柳,一遇春風枝枝新」,如果不相信這些道理,不妨看看河邊的柳樹,到了冬天,葉子全都凋落了;但春天來臨時,春風一吹,馬上又發芽了。同樣一棵柳樹,由於外緣、時節不同,就有不同的展現與結果。所以,明白了因緣果報的道理,就能改變、提升自己的命運,學業、事業、道業皆能有所成就!

自利與利他

    當自己的利益與大眾的利益相衝突之際,先成就一己之私,或許是有些人的選擇。然而,在滿足自己的同時,往往也損及他人,痛苦、憂患和紛擾,也因此隨之而來。佛法教導我們,修菩薩行首要利他,在利他中完成自利。付出當下,收穫最多的往往是自己;成就他人,其實就是在成就自己。悲智雙運,自度度人,人生的圓滿、世界的和諧,不求自得!

 除諸迷執 水清見月

    一般人執著富貴、地位、身分,心中始終在攀緣,與無為法不相應。面對困境時,更往往是提也提不起,放也放不下,產生種種煩惱、痛苦。所以,修行學佛,首先要學習「放下」──放下一切煩惱、執著。放下了以後,我們的心就能得自在。得自在,就是解脫。

    過去,有一位梵志,手捧了一束名貴的花前來供養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問他:「你來供佛,有何希求?」梵志回答:「世尊,我不求世間上的富貴、名利,我只希望能夠悟道、成道。」佛看他很虔誠、很恭敬,還拿了一束花來供養佛,就說:「放下。」

     梵志放下花以後,恭敬地合掌準備聆聽佛陀的開示,希望佛能對他說無上妙法。佛就說:「還要放下。」梵志於是將合掌的雙手也放下。放下雙手以後,梵志等待著,心想:「世尊一定是要跟我說微妙法。」正這麼想著的時候,佛又說:「還要放下。」梵志覺得很奇怪,不禁問道:「世尊!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,我還要放下什麼?花也放下了,合掌的手也放下了,還要放下什麼?」佛說:「你期待佛對你開示的那個心也要放下。」梵志通身放下,當下就開悟了。

離諸相對 攝用歸體

    因此,日常生活中,做事時就要認真去做,一絲不苟,「人在哪裡、心在哪裡」;做完以後,不居功、不諉過,心當中沒有貢高我慢,把成功的果實歸給大眾,自己經常檢討反省,壞事自己承擔。承擔,就是反省、檢討、改進。所以,古德言:「功德歸三寶,好事給他人,壞事自己反省檢討。」

     反省、檢討、改進之後,最後達到清淨心、平等心,心當中真正達到沒有掛礙的境界,就如同《金剛經》所云: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這就是「觸事無心」,心無所得,才能得自在。要達到這種境界,雖然不容易,但是只要肯下一番功夫,人人都可以做得到。

    世間上的人有學業、事業、家庭,對一切名利財色,最低限度要看淡,得所應得,對份外一切人事物則不強求。其次要看清,清楚事物的因緣果報,知進知退。看清了以後,就能看開。能看開,就不會鑽牛角尖,不會走上絕路,活在世間上就很有意義、很有價值。

    出家修行則要進一步,對於世間的財色名利,不但要看淡,還要看透、看破,最後要一塵不染、一絲不掛,稱為看呆,如同銀行裡的呆帳一樣。對於修行來說,把煩惱化掉,才有解脫、成道的希望,要由有心歸於無心,由有念歸於無念。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;斷一切惡,無惡不斷;度一切眾生,無眾生不度。

     修了一切善法,到最後沒有能度之人、沒有所度的眾生,離開一切相對,達到無心的境界──無雜念心、無攀緣心、無人我心、無執著心。心就像一面明鏡,相來即現,相去不留痕跡,「人在哪裡、心在哪裡」,這是「明明白白一條路」,這就是一條人生的光明大道。

      因這念清淨心本自具足、不假外求,故曾有學人問趙州從諗禪師:「如何是出家?」師云:「不履高名,不求垢壞。」不須除妄,亦不求真,當下即是,若能依之而行,必能出離紅塵家、三界家,乃至於出離無明之家。所以,回到最初的發心,老實修行,學習在每一件事情、每一個當下,直下承擔,安住自心,修而無修、做而無做;若真透得此門,何來貴賤、高低、大小事之分別?   


留言

  1. Casino at Bryson City - Mapyro
    Casino at Bryson City. 280 Bryson 김천 출장안마 Street Bryson, Bryson, based on 27 통영 출장안마 reviews and 35 photos. "Excellent location. I got my slot machine 부산광역 출장마사지 a 광주광역 출장안마 few months ago and have been waiting  Rating: 3.9 상주 출장샵 · ‎35 reviews

    回覆刪除

張貼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5七周緣慈

七周緣慈 https://youtu.be/jSQW37DuU_0     深山苗鄉       " 慈悲觀 " , 其修行分為七周緣慈及四無量心 .   七周緣慈,是長養慈悲心之殊勝法門,功德果報不可思議。行者若能深信此一法門,持之以恆,重慮緣真,日久功深,自然能夠慈心增長,降伏瞋恚,消除業障,進趣菩提 每次七個步驟為一次 , :以下是七周緣慈的修習步驟   . 希望楚於困境 , 深陷病痛的親朋好友們 . 不彷修習精進 . 師父說 , 每次需唸咒七次 . 如此由上親至中間人,從中間人至上親,周而復始思惟七遍連續 7 個循環 , 等於 49 次 .   所得之功德利益殊勝 ,   1 上親 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 下冤 -> 中間人 -> 中間人 2 下冤 -> 中冤 -> 上冤 -> 下親 -> 中親 -> 上親 3 上親 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 下冤 -> 中間人 -> 中間人 4 下冤 -> 中冤 -> 上冤 -> 下親 -> 中親 -> 上親   5 上親 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 下冤 -> 中間人 -> 中間人 6 下冤 -> 中冤 -> 上冤 -> 下親 -> 中親 -> 上親   7 上親 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 下冤   -> 中間人 一、以慈心化解心結,不但能對治自己的瞋心,亦化解他人的瞋心,達到冤親平等的境界。   二、人際關係日漸改善。     三、修行的障礙消除,助緣增長。   四、使冤、親及一切眾生之善根現前,趣向佛道。   五、行者依此修習,養成定力、耐力,入慈心...

3 對事以真

真誠   對事以真   認真負責   廣積福慧 https://youtu.be/YtYYGxwrQdk     天街村   「真」就是實在、不虛假。大部分的人都愛面 子,多多少少都有些虛偽心,用真誠的心可以去除虛偽心。對人真誠,才會受人信賴,才能獲得真實的友情,人際關係才不致虛假;對事真誠,盡力把事情做好,這是做事的大原則。   研究學問的人對於自己的學業要真,才能真正的會通道理,不抄襲別人的作品,有自己的思想,這樣學問必定會有所成就。若是為升官發財而作學問,這個心念已經不正確,就不是真,也難有所成就。   對事情要認真負責,不可敷衍,應該做的事絕不推諉,而且盡力去完成。本來需要一天的工作時間,結果半天就做完了,剩餘的時間就多做一些,這就是一種布施。不遲到、不早退,而且還多做幾分鐘;不要小看多做幾分鐘,日積月累,就是很大的功德。善法是從小事與細微處聚集起來的。不要認為做大善事才有功德,而小小的善事沒有什麼。何謂大善事?以佛法來說,「救人一命,勝造七級浮屠。」救人一命是件大功德,但這一生有多少機會可以救人一命?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上一點一滴來積功累德;小善慢慢集合起來就能成為大善,能夠如此廣集福慧資糧,自然能感召光明如意的人生。 福德具足 事事如意   一個人如果沒有福報,凡事都不容易成功。俗話說「人算不如天算」,算得再好,如果平時福德累積不夠,還是會有無常變化,即使僥倖得到利益,不久也會失去。如果福德具足,不用去求,福報也會自然現前。   在宋朝時代,有一位范仲淹,未當官前,吃住都成問題,由於他的用功及廣修福德,後來考上進士,當了宰相。雖然當了官,還是經常做善事。有一回他的朋友向他推薦一位窮秀才,學問實在很好,只是三餐不繼,希望范仲淹能夠幫助他。所以,范仲淹就把窮秀才找來,一談之下,果真是個人才,可惜時運不濟。   於是范仲淹就想把唐朝書法家歐陽詢在「薦福寺」修建完工時,所寫的碑銘拓印下來,交給這位窮秀才發行。但出乎意料之外,到了這一天晚上,突然刮風、下雨、打雷,雷一劈就把這座石碑打得粉碎。這顯示窮秀才的福德因緣不具足,無法享用富貴的福報。每個人的福報一點一滴都有前因,了解...

1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共14則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一) 共 14 則 https://youtu.be/Gjt_Tbd-WCk 這念心覺悟了,就是菩提心,就是菩薩心。不是從外面去找佛,而是這念心覺悟了,心就清涼,就是佛;這念心迷失了,心隨境轉,心顛倒、愚癡,就是眾生。「佛」的意義就是「覺」,即是「覺悟」的意思。 「佛者,覺也」。眾生皆有佛性,因為不覺的關係,佛性就變成眾生性了;假使這念心,起貪、瞋、癡,造殺、盜、淫,佛性就變成獸性;這念心若是覺悟了,佛性又馬上現前。所以佛經中言: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。」     心、佛、眾生,本來就是一體的,這念心覺悟了,就是菩提心,就是菩薩心。所以古德云:「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,眾生心水淨,菩提影現中。」不是從外面去找佛,而是這念心覺悟了,心就清涼,就是佛;這念心迷失了,心隨境轉,心顛倒、愚癡,就是眾生。時時刻刻覺性都能現前,佛性就現前。所以,佛的意義,就是覺悟的意思;因為每個人都有心,所以每個人都能成佛。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二) https://youtu.be/H07KRNkFs88   這一念心由於過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,所以這一輩子出生之後,每個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樣。眾生有千千萬萬的煩惱,這些煩惱歸納起來約有三種:第一、見惑和思惑;第二、塵沙惑;第三、無明惑。惑就是煩惱。因為有這種種煩惱惑業,故令眾生生死輪迴、不得安樂。「見惑」:因為知見不正、觀念錯誤而產生的煩惱,即稱之為見惑。「思惑」:即是心中本具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種種煩惱。「見惑」是由於對外面的事物認識不清楚、產生錯覺而生。「思惑」是自己心中的貪、瞋、癡產生出來的。斷除見惑和思惑,就能夠證得阿羅漢果。   第二種煩惱是「塵沙惑」。菩薩欲普度眾生,就必須知道種種的法門;未能通達如塵沙般眾多的法門,即是塵沙惑。若破除塵沙惑,知道無量無邊的法門,就能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,成就菩薩聖果。眾生的煩惱惑業中,第三種是「無明惑」,即眾生本具的根本煩惱。佛性本具,無明也是本具的;無明漏盡,方能成就佛道。   這一念心由於過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,所以這一輩子出生之後,每個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樣。例如歷史上有位白居易,一生下來就認識「之、無」二字;這即是表示人有過去、現在和未來三世因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