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1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共14則
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一) 14

https://youtu.be/Gjt_Tbd-WCk

這念心覺悟了,就是菩提心,就是菩薩心。不是從外面去找佛,而是這念心覺悟了,心就清涼,就是佛;這念心迷失了,心隨境轉,心顛倒、愚癡,就是眾生。「佛」的意義就是「覺」,即是「覺悟」的意思。 「佛者,覺也」。眾生皆有佛性,因為不覺的關係,佛性就變成眾生性了;假使這念心,起貪、瞋、癡,造殺、盜、淫,佛性就變成獸性;這念心若是覺悟了,佛性又馬上現前。所以佛經中言: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。」

    心、佛、眾生,本來就是一體的,這念心覺悟了,就是菩提心,就是菩薩心。所以古德云:「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,眾生心水淨,菩提影現中。」不是從外面去找佛,而是這念心覺悟了,心就清涼,就是佛;這念心迷失了,心隨境轉,心顛倒、愚癡,就是眾生。時時刻刻覺性都能現前,佛性就現前。所以,佛的意義,就是覺悟的意思;因為每個人都有心,所以每個人都能成佛。
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二)

https://youtu.be/H07KRNkFs88 

這一念心由於過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,所以這一輩子出生之後,每個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樣。眾生有千千萬萬的煩惱,這些煩惱歸納起來約有三種:第一、見惑和思惑;第二、塵沙惑;第三、無明惑。惑就是煩惱。因為有這種種煩惱惑業,故令眾生生死輪迴、不得安樂。「見惑」:因為知見不正、觀念錯誤而產生的煩惱,即稱之為見惑。「思惑」:即是心中本具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種種煩惱。「見惑」是由於對外面的事物認識不清楚、產生錯覺而生。「思惑」是自己心中的貪、瞋、癡產生出來的。斷除見惑和思惑,就能夠證得阿羅漢果。

  第二種煩惱是「塵沙惑」。菩薩欲普度眾生,就必須知道種種的法門;未能通達如塵沙般眾多的法門,即是塵沙惑。若破除塵沙惑,知道無量無邊的法門,就能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,成就菩薩聖果。眾生的煩惱惑業中,第三種是「無明惑」,即眾生本具的根本煩惱。佛性本具,無明也是本具的;無明漏盡,方能成就佛道。

  這一念心由於過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,所以這一輩子出生之後,每個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樣。例如歷史上有位白居易,一生下來就認識「之、無」二字;這即是表示人有過去、現在和未來三世因果,智慧不是這一生即具備的,是由於過去曾經熏習,所以一生下來就能夠知道過去的事情。但是為什麼有的人出生後,對於過去的事卻完全忘記了呢﹖那是由於每個人過去的因不一樣;假使人人都能夠具足定、慧,就一定能夠知道過去的事情。

  故知修行是生生世世的事情,只要發長遠心,修習定慧,斷除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等煩惱惑業,定能超凡入聖,成就菩提道業。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三)

https://youtu.be/LqolCLsHIWg 

    「法身」就是我們這一念心;雖然看不見,但在日用之間卻能作種種的佛事;法身就是佛性,即本自具足的這念心性,人人都有。這念心由於每個人的定慧層次不一,所以一生的果報也都不同。佛經云,這念心具足了智慧和定力,就可以改變生理和環境。所以古人悟道之後講了二句話:「過去人逐法,現在法逐人」。「人逐法」即是尚未契悟本心本性,心時時刻刻就像猴子一樣,所謂心猿意馬,心經常為外境所轉。

     「法逐人」即是契悟自心,明白本心本性不動不搖、不去不來、常寂常照,外在的境界就隨著自己的心念而轉變,時刻都能安祥、自在。佛是覺悟的聖者,具足三身,即法身、報身、化身。「法身」就是我們這一念心;雖然看不見,但在日用之間卻能作種種的佛事;法身就是佛性,即本自具足的這念心性,人人都有。這念心由於每個人的定慧層次不一,所以一生的果報也都不同。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四)

https://youtu.be/MWTuYDJNvfg 

    眾生皆有佛性。佛性在眼中稱之為見,在耳根稱之為聞,在舌頭可以知道酸甜苦辣,在手上就能夠作種種的動作,在腳上就知道走路。眾生皆有佛性。 佛性在那裡?佛性在眼中稱之為見,在耳根稱之為聞,在舌頭可以知道酸甜苦辣,在手上就能夠作種種的動作,在腳上就知道走路。假使這念佛性周放遍照,則三千大千世界、一切宇宙都在佛性當中;若將佛性收攝,就如微塵般,了不可得;所謂放之周遍沙界,收之如一微塵;六根歸攝到這一念心之後,就能產生微妙不可思議的妙用,這就是法身的作用;色身終歸於壞滅,法身則是恒常不朽的。

  能夠迴光返照、斷惡修善的這念覺心、智慧心,就稱之為智慧佛。這念覺心、智慧心能夠破除心中種種幻相、契悟空性,於真空中產生妙有,具足一切神通、智慧;這念覺悟的心就是法身佛。法身就是佛性、覺性,眾生皆有。明白此理,就能夠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。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五) 

https://youtu.be/Mg77_LQHvO8

    這一念心始終存在;成佛,這念心不增加一絲一毫;未成佛,這念心和佛菩薩比起來,也不減少一絲一毫。這念智慧心時時刻刻迴光返照,所感的果報就是「報身佛」。具足報身佛、法身佛,就能產生一種神通妙用,即稱之為「化身佛」,能隨緣變化,度化眾生。化身、報身,皆是以法身為根本。

  每個人也有法、報、化三身,但是凡夫的法身、報身、化身,和佛菩薩相較之下,仍是千差萬別。例如,在學校時,你是校長、老師;在公司時,是總經理、董事長或員工;回到家裡,又變成子女的爸爸、媽媽,這種種不同的身份,隨著因緣所現的假名假相,即是化身,人人都有。

  雖然有老師、佛弟子、董事長、或是爸爸、媽媽等身份上的不同,可是這念心並沒有改變;這念始終未變的心,就是自己的法身,法身雖然看不見,但具足無量的智慧和功德。這一念心始終存在;成佛,這念心不增加一絲一毫;未成佛,這念心和佛菩薩比起來,也不減少一絲一毫;所謂「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」,「道」無老少,這一念心是沒有差別的,這就是法身。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六)

https://youtu.be/JSy18hMZiuw 

   法、報、化三身,若以太陽為例:陽光屬於法身;太陽的本體,就是報身;陽光照射萬物所產生的影子,就是化身。
 眾生的「報身」是什麼意思?「報」就是果報,是過去種的因,現在感的果,所以每個人的報身皆不相同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四肢、五官、美醜、高矮、胖瘦,男相、女相、在家相、出家相…等,都不一樣,這就是報身。

   法、報、化三身,若以太陽為例:陽光屬於法身;太陽的本體,就是報身;陽光照射萬物所產生的影子,就是化身。
諸佛菩薩已證到空性,所以佛菩薩的法身、報身、化身三身,具足神通、智慧,能顯諸多妙用,自在無礙;眾生未漏除習氣、煩惱,尚未證悟空性,所以不得自在,無法顯諸神通、妙用。

  法身就好比陽光,陽光始終是不會滅的,白天、晚上都存在。這念心也是白天、晚上都存在;白天,這念心在思惟、作用;晚上,色身雖然在休息,但因為人的意識不容易止息,所以心念並沒有休息,仍在活動、作用;既使心意識沒有在活動、作用,但是能知、能覺的這一念心仍然存在。所以,能知、能覺的這念心是根本,這念心就是法身。這念心清淨無染,即是清淨法身佛,將來所得的果報,就是圓滿報身佛;若這念智慧心和真空的道理、真如法性相應,而顯出種種神通妙用,就是千百億化身佛。

  「法身」無始無終、沒有生滅;「報身」是有始無終,屬生滅法;「化身」是有始有終,亦屬生滅幻化。雖然有法、報、化三身之分別,仍是以法身為根本,還是離不開這一念心,三身原是一體的。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七) 
腦神經細胞屬於物質,具有新陳代謝的作用,時時刻刻都在生、滅、死亡當中,如身上的汗垢,就是細胞死亡後排放出來的物質。所以腦神經細胞當然不是自己的本心、真心。「心」有三種解釋:第一、肉團心。第二、妄想心。第三真實心,即菩提心,即是法身。

  「肉團心」即是心臟的心,是種物質,每一個人都有。在現代醫學的心臟移植手術中,甲的心臟可以換到乙的身上,如果心臟的心代表自己的本心、真心,心換掉了,難道自己過去的任何事情都忘記了嗎﹖或是甲以前所知道的事情,都跟隨心臟轉移到乙的身上,乙能清楚甲的事情嗎﹖事實卻非如此,乙還是記得自己過去的事情,也不知道甲的事情。因此可知心臟的心不是本心、真心。

  也有些人認為腦神經細胞代表本心、真心;但是腦神經細胞也屬於物質,具有新陳代謝的作用,時時刻刻都在生、滅、死亡當中,如身上的汗垢,就是細胞死亡後排放出來的物質。所以腦神經細胞當然不是自己的本心、真心。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八) 

「真心」就是能知能聞、靈知靈覺、寂照一如的這念心,也就是菩提心。「妄想心」就是念念遷流、生滅不已的念頭;不是想過去,就是想未來,心始終在患得患失之中,即一般人所云:「心猿意馬」,念頭如瀑流般生生滅滅、無法止息,這種種的念頭,因為是生滅、虛妄的,所以不是常住不變的本自真心。

  「真心」就是能知能聞、靈知靈覺、寂照一如的這念心,也就是菩提心。要真心現前,則什麼都不能執著;如金剛經云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這念心不執著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當下這念心清楚明白、了了分明,即金剛經所說的「無住心」;契悟了這念心,時時刻刻都在定慧上,這才是自己的本自真心。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九) 

「覺性」就是人人都具有的靈明妙覺、靈知靈覺的這念心性;能夠知道是非善惡、改過向善的心。 明心見性的「性」有二種解釋:一、覺性。二、空性。「覺性」就是人人都具有的靈明妙覺、靈知靈覺的這念心性;能夠知道是非善惡、改過向善的心。覺性分為三種層次:一、不覺,二、正覺,三、無上正等正覺。「不覺」即是眾生沒有開悟,時時刻刻在起貪、瞋、癡,造殺、盜、淫,凡事只為自己著想,這就是不覺,不覺就稱之為眾生。

  「正覺」即是聽聞佛法之後,知道人生是苦,要趕快修行,斷除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,轉識成智,斷見思惑;見思惑斷盡,就是正覺。正覺的修證也有深淺不同的境界,如羅漢聖人有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等深淺不同的果位,每一果位所斷的煩惱、所證的境界都不相同。羅漢及緣覺聖人的心經常都是清淨的,覺性時時刻刻現前,不會再造殺盜淫,所以都是屬於正覺的境界。

  菩薩的境界較羅漢更高一層;菩薩上求佛法、下化眾生,廣修六度萬行,不僅自覺又能覺他。然因菩薩的功行、智慧、德行尚未完全圓滿,所以仍不及佛的境界。待菩薩行圓滿了,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三惑全皆漏盡,能夠普度眾生、成就一切眾生的善根,自覺覺他、覺行圓滿,成就佛果,如釋迦牟尼佛,這就稱之為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十) 

佛性中具足空性,本性本空,當中含有功德、智慧、神通妙用,與虛空的空、空洞不明的空是不相同的。假使不明瞭佛法中「空性」的道理,就容易產生誤解。佛法講「空」,不是虛空的空、空空洞洞的空,虛空雖然是空,但裡面沒有智慧;佛性中具足空性,本性本空,當中含有功德、智慧、神通妙用,與虛空的空、空洞不明的空是不相同的。

  「空」分為幾種:一、「我空」,二、「法空」,三、「本性本空」。羅漢、緣覺之聲聞聖人,就是破除我執,證悟我空的境界;菩薩即是破除法執,證悟法空的境界;佛是我空、法空都破除,這念心不住空、不住有,離開二邊,常行中道,徹證本心本性,這種空就是本性本空、真空妙有的境界。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十一)

若不了解空性的道理,就會執著色身、乃至萬事萬物為實有,而迷失本心;因為迷失本心,智慧、神通妙用即無法現前。「明心見性」即是悟到本具佛性,契悟當前這一念覺性;覺性中具足真空妙有,空有是一如的,就如心經所云: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若不了解空性的道理,就會執著色身、乃至萬事萬物為實有,而迷失本心;因為迷失本心,智慧、神通妙用即無法現前。

  所以,修行學佛,第一、要破除執著。例如修我空觀,證我空,然後證法空,到最後空也不執著,就能見到本性本空。「空觀」即是破除執著的法門。第二、去除邪見、斷除煩惱、增長福德智慧,進一步契悟本具覺性、佛性,契悟之後,還要繼續修道,直至漏盡無明、圓滿菩提聖道。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十二) 

修行學佛要以佛的知見為自己的知見,並且這念心要時時刻刻迴光返照,方可契悟本具真心。 修行學佛要以佛的知見為自己的知見,並且這念心要時時刻刻迴光返照,方可契悟本具真心。契悟之後,還要隨緣修行,隨緣不變、不變隨緣,在禪宗即稱之為「保養聖胎」。 「保養聖胎」有四種過程:第一、「凡夫隨順覺性」,第二、「賢位菩薩隨順覺性」,第三、「地上菩薩隨順覺性」,第四、「如來隨順覺性」。覺性就是佛性。經過這四種層次直到煩惱漏盡、覺行圓滿,才是究竟成佛。

  由凡夫到究道成佛,須經歷一段精進的修行過程;有很多人看到禪宗祖師提及「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。」之後,不了解要經過這四種過程的修習,不知要時時刻刻迴光返照,就產生貢高、我慢,認為心即是佛,所以就不禮佛、不打坐、不修善了,這樣即是知見產生了偏執、錯誤,與佛道相去益遠。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十三) 

信要有真信、正信,即是要真信因果,真信眾生皆有佛性,從因上努力,斷除煩惱、持戒、修定、修慧,使這念心清淨無染,具足信心、定力、智慧,如此才是真信、正信。 一般人接觸佛法時,通常有二種毛病:第一種、有信心沒有智慧;第二種、有智慧沒有信心。

  例如有很多善男信女只知道很虔誠地拜佛,天天向佛菩薩祈求,經過一年、二年、三年,甚至十年,對佛法的道理卻始終未去深入,只是在表面上信仰;假使自己的生活、家庭、運氣並沒有改變,就心生後悔,以為佛菩薩不保佑他,便退失了信心。這就僅是一種情感的寄託,只是初信,有信沒有智慧,這種信就不是真信、正信。

  信要有真信、正信,即是要真信因果,真信眾生皆有佛性,從因上努力,斷除煩惱、持戒、修定、修慧,使這念心清淨無染,具足信心、定力、智慧,如此才是真信、正信。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十四) 

有智慧卻沒有信心的人,認為佛法的道理很奧妙,值得探究,但始終將佛法當成學術在研究,沒有真正的信心。有智慧卻沒有信心的人,認為佛法的道理很奧妙,值得探究,但始終將佛法當成學術在研究,沒有真正的信心。人人皆有佛性,人人皆能成佛;儒家亦云:人人皆可為堯舜。

    這當中還要知道修行的方法,不知道方法,就會走遠路、甚至走錯路。 希望深入佛法堂奧,除了明白道理、知道方法外,還必須落實修行,契悟這念心;契悟之後,還要隨順覺性、保養聖胎,這念覺性時時刻刻都要存在,不攀緣、不顛倒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如此方可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5七周緣慈

七周緣慈 https://youtu.be/jSQW37DuU_0     深山苗鄉       " 慈悲觀 " , 其修行分為七周緣慈及四無量心 .   七周緣慈,是長養慈悲心之殊勝法門,功德果報不可思議。行者若能深信此一法門,持之以恆,重慮緣真,日久功深,自然能夠慈心增長,降伏瞋恚,消除業障,進趣菩提 每次七個步驟為一次 , :以下是七周緣慈的修習步驟   . 希望楚於困境 , 深陷病痛的親朋好友們 . 不彷修習精進 . 師父說 , 每次需唸咒七次 . 如此由上親至中間人,從中間人至上親,周而復始思惟七遍連續 7 個循環 , 等於 49 次 .   所得之功德利益殊勝 ,   1 上親 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 下冤 -> 中間人 -> 中間人 2 下冤 -> 中冤 -> 上冤 -> 下親 -> 中親 -> 上親 3 上親 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 下冤 -> 中間人 -> 中間人 4 下冤 -> 中冤 -> 上冤 -> 下親 -> 中親 -> 上親   5 上親 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 下冤 -> 中間人 -> 中間人 6 下冤 -> 中冤 -> 上冤 -> 下親 -> 中親 -> 上親   7 上親 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 下冤   -> 中間人 一、以慈心化解心結,不但能對治自己的瞋心,亦化解他人的瞋心,達到冤親平等的境界。   二、人際關係日漸改善。     三、修行的障礙消除,助緣增長。   四、使冤、親及一切眾生之善根現前,趣向佛道。   五、行者依此修習,養成定力、耐力,入慈心...

3 對事以真

真誠   對事以真   認真負責   廣積福慧 https://youtu.be/YtYYGxwrQdk     天街村   「真」就是實在、不虛假。大部分的人都愛面 子,多多少少都有些虛偽心,用真誠的心可以去除虛偽心。對人真誠,才會受人信賴,才能獲得真實的友情,人際關係才不致虛假;對事真誠,盡力把事情做好,這是做事的大原則。   研究學問的人對於自己的學業要真,才能真正的會通道理,不抄襲別人的作品,有自己的思想,這樣學問必定會有所成就。若是為升官發財而作學問,這個心念已經不正確,就不是真,也難有所成就。   對事情要認真負責,不可敷衍,應該做的事絕不推諉,而且盡力去完成。本來需要一天的工作時間,結果半天就做完了,剩餘的時間就多做一些,這就是一種布施。不遲到、不早退,而且還多做幾分鐘;不要小看多做幾分鐘,日積月累,就是很大的功德。善法是從小事與細微處聚集起來的。不要認為做大善事才有功德,而小小的善事沒有什麼。何謂大善事?以佛法來說,「救人一命,勝造七級浮屠。」救人一命是件大功德,但這一生有多少機會可以救人一命?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上一點一滴來積功累德;小善慢慢集合起來就能成為大善,能夠如此廣集福慧資糧,自然能感召光明如意的人生。 福德具足 事事如意   一個人如果沒有福報,凡事都不容易成功。俗話說「人算不如天算」,算得再好,如果平時福德累積不夠,還是會有無常變化,即使僥倖得到利益,不久也會失去。如果福德具足,不用去求,福報也會自然現前。   在宋朝時代,有一位范仲淹,未當官前,吃住都成問題,由於他的用功及廣修福德,後來考上進士,當了宰相。雖然當了官,還是經常做善事。有一回他的朋友向他推薦一位窮秀才,學問實在很好,只是三餐不繼,希望范仲淹能夠幫助他。所以,范仲淹就把窮秀才找來,一談之下,果真是個人才,可惜時運不濟。   於是范仲淹就想把唐朝書法家歐陽詢在「薦福寺」修建完工時,所寫的碑銘拓印下來,交給這位窮秀才發行。但出乎意料之外,到了這一天晚上,突然刮風、下雨、打雷,雷一劈就把這座石碑打得粉碎。這顯示窮秀才的福德因緣不具足,無法享用富貴的福報。每個人的福報一點一滴都有前因,了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