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誠 對事以真 認真負責 廣積福慧
「真」就是實在、不虛假。大部分的人都愛面
子,多多少少都有些虛偽心,用真誠的心可以去除虛偽心。對人真誠,才會受人信賴,才能獲得真實的友情,人際關係才不致虛假;對事真誠,盡力把事情做好,這是做事的大原則。
子,多多少少都有些虛偽心,用真誠的心可以去除虛偽心。對人真誠,才會受人信賴,才能獲得真實的友情,人際關係才不致虛假;對事真誠,盡力把事情做好,這是做事的大原則。
研究學問的人對於自己的學業要真,才能真正的會通道理,不抄襲別人的作品,有自己的思想,這樣學問必定會有所成就。若是為升官發財而作學問,這個心念已經不正確,就不是真,也難有所成就。
對事情要認真負責,不可敷衍,應該做的事絕不推諉,而且盡力去完成。本來需要一天的工作時間,結果半天就做完了,剩餘的時間就多做一些,這就是一種布施。不遲到、不早退,而且還多做幾分鐘;不要小看多做幾分鐘,日積月累,就是很大的功德。善法是從小事與細微處聚集起來的。不要認為做大善事才有功德,而小小的善事沒有什麼。何謂大善事?以佛法來說,「救人一命,勝造七級浮屠。」救人一命是件大功德,但這一生有多少機會可以救人一命?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上一點一滴來積功累德;小善慢慢集合起來就能成為大善,能夠如此廣集福慧資糧,自然能感召光明如意的人生。
福德具足 事事如意
一個人如果沒有福報,凡事都不容易成功。俗話說「人算不如天算」,算得再好,如果平時福德累積不夠,還是會有無常變化,即使僥倖得到利益,不久也會失去。如果福德具足,不用去求,福報也會自然現前。
在宋朝時代,有一位范仲淹,未當官前,吃住都成問題,由於他的用功及廣修福德,後來考上進士,當了宰相。雖然當了官,還是經常做善事。有一回他的朋友向他推薦一位窮秀才,學問實在很好,只是三餐不繼,希望范仲淹能夠幫助他。所以,范仲淹就把窮秀才找來,一談之下,果真是個人才,可惜時運不濟。
於是范仲淹就想把唐朝書法家歐陽詢在「薦福寺」修建完工時,所寫的碑銘拓印下來,交給這位窮秀才發行。但出乎意料之外,到了這一天晚上,突然刮風、下雨、打雷,雷一劈就把這座石碑打得粉碎。這顯示窮秀才的福德因緣不具足,無法享用富貴的福報。每個人的福報一點一滴都有前因,了解這個道理之後,知道平時做事情就是在修福報;做事情認真負責,就是福報;不但認真負責,還要多做,那就是福報再加福報。
認真修行 生死自在
修行人更要真,對自己的道業,不虛應故事,而是真正要了生死。真正做到,生死就能自己作主,就能生死自在。在歷代祖師當中有很多這樣的實例。
曹洞宗良价禪師,有一天吩咐侍者:「趕快幫我剃髮,並準備熱水,我要沐浴更衣。」髮剃好,沐浴好,披起袈裟,對全寺僧眾說:「快點鳴鐘擊鼓,我要入滅!」於是在鳴鐘擊鼓中,禪師便儼然坐化。全寺僧眾見禪師入滅,難過得痛哭。忽然,禪師睜開雙眼說:「夫出家之人,心不依物,是真修行,何有悲戀?你們這麼愚痴,趕快辦一個『愚痴齋』來警惕自己!」七日的齋會結束後,禪師並告誡大家:『僧家何太粗率,臨行之際,喧慟如斯。』第八天沐浴後,禪師即端坐而化。
得道的聖人來去自在,並不是顯異惑眾,是為了方便度化大眾,讓大眾看了增長信心,發菩提心,發精進用功的道心;知道這一生當中確實的用功,達到正念、正定,就可以生死自在。假若功夫用不上,要時時檢討反省,六波羅蜜、戒定慧,自己實踐了多少?檢討反省自己的貪瞋痴念頭和習氣,是否愈來愈減少?時時心上用功,革除心中的妄想執著和習氣,慢慢可以達到生死自在的境界。
真誠不偽 心想事成
所以要用真誠的心,除掉虛偽不實。佛經云: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做一切事都能真誠、專注,不論是學業、事業、道業,世出世間任何事才能夠成就。一般人都希望心想事成,如果是用虛偽心、慢心,是絕對不可能達到的,因為這念本心、本有的性德被虛偽心所障蔽。若能用恭敬心、真誠心,則本具真心就能發揮出來,照天照地,必定有感應。所以,能夠在生活上落實對事以真,則希望無有窮盡,人生必定有所成就!
佛法五化運動
大和尚所指導的佛法五化運動──佛法學術化、教育化、藝術化、科學化、生活化,即是一盞明燈,依此五化去實踐,即可讓佛法更具體的落實在現代社會中。
佛法──歷久彌新的真理
佛法,在世界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,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,它所闡揚的真理不但沒有被時代淘汰,反而是歷久彌新。尤其在現代社會,價值觀日漸混淆,各種脫序亂象橫生;追求經濟的發展雖然帶給人類生活上的便利,卻也衍生了諸多弊端。舉凡自然生態的失調、傳統倫理道德與現代文明的失衡、恐怖組織與恐怖分子的威脅,以及青少年吸毒、犯罪問題等。在在暴露出人類精神文明的失落,同時更突顯出現代人急切回歸心靈生活、尋找自我的需求。因此,佛法在現代社會更顯重要!
然而,人心向外追逐太久了,在長期現實功利主義、經濟物質主義掛帥的薰染下,要讓現代人沉靜下來聽經聞法、參禪打坐、乃至於返照自性,幾乎是很難的一件事情。尤其現今物質充裕、網路科技發達,人心被五光十色、物欲橫流所蒙蔽,若非有善巧方便,實在不易與殊勝的佛法真理相逢。所以在這非常的時代,更需要大善知識的引導,為人生的路途點亮光明!
新世紀的弘法方針
如何使佛法與現代社會有更密切的對話?大和尚所指導的佛法五化運動──佛法學術化、教育化、藝術化、科學化、生活化,即是一盞明燈,依此五化去實踐,即可讓佛法更具體的落實在現代社會中。
佛法學術化:人類最早的學術研究是為了生活,後來慢慢成為獨立的學問。學術若走偏了,不僅不是人類的福祉,反而是禍端的肇始。佛法學術化的方向可從兩方面著手,其一是以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引導現代學術發展,讓學術研究者知道因緣果報的道理以及回歸到這念心性的重要,乃至於從薰修佛法中,培養正定,增長善根,如此學術的發展才能導向清淨的智慧。此即佛法對當代學術最大的貢獻。
其二,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,深入研究經典、並進而以現代學術嚴謹的態度來實踐佛法,帶動知識分子了解佛法,改變社會風氣,影響世間的學術,進而提升佛教的地位。例如中台禪寺不定期舉辦的佛法學術研討,即是佛法學術化的具體實踐。
佛法科學化:中台四箴行中的「對事以真」,即是佛法科學化的本質。事實上,佛法與科學的本質極為相似,都是組織縝密、有系統的邏輯知識,所不同的是,科學家研究的是世間上的物質與現象,佛法研究的則是萬法真實的相狀、出世的真理以及解脫的心。此外,科學是用儀器向外探索,佛法則是收攝六根,用「覺性」這本具的儀器向內觀照。大和尚曾開示:「佛法是科學中的科學。」我們若能以佛法的禪修、止觀,使每個人的心如同精密的儀器,覺察、覺照心念,心定下來自有智慧,凡事觀察透徹,如此不僅能提升科學研究的成果,在佛法慈悲與智慧的引導下,科學更能朝向利益人群的方向發展。
中台禪寺建築,結合了現代建築設計與科技化的功能,例如:無框架式抗拉結構的大帷幕玻璃、金頂的空間桁架,以及自行研發的蓮花銅瓣等,不僅突破諸多建築工法上的考驗,更獲得第廿三屆台灣建築獎,此即佛法科學化的具體成果。
佛法藝術化:從過去至今,佛教為人類文明留下諸多珍貴的文化寶藏,如雲門、敦煌等各大石窟群,其中的佛像彩繪、書法以及佛教文物等,乃至佛經中的文學藝術價值,甚受世人重視。這些佛像藝術與世間藝術最大的不同即是「創作佛像藝術的那一念心」。世間人為了名、為了利追求的藝術風格,往往也不自覺的沉迷在色聲香味之中,乃至於被名利所縛而不自知。而佛教藝術,在佛法正知見的啟發下,創作者能從清淨、純真的心出發,追求無我的奉獻,因為無我而成就千古不朽的藝術瑰寶。
中台禪寺的創造,即是大眾共同的發心,也就是大眾共同的創作,集合大眾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每一念心而成就了這曠世巨作!
佛法教育化:現今教育著重學生知識的增長及技能的培養,學校如果只是成為傳遞技術的訓練場所,而鮮少注重學生倫理道德與心靈的發展,如此培育出來的人才,將是社會的隱憂。
運用知識和學習知識同等重要,唯有體悟佛法中心性的道理,才會自覺地去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,思惟因緣果報的道理,並進而發大心學習自利利他的菩薩行,這就是佛法教育最重要的地方──教人如何圓滿人格。這與傳統儒家的思想是不謀而合的;而佛法更進一步教人如何轉凡成聖,學習作賢人、作聖人,乃至於了脫生死,成佛作主,這又是更進一步了。
中台山佛法教育化的範圍包含很廣,從僧眾的佛學院教育、常住的僧團薰修、全省各精舍的居士禪修課程、每年定期舉辦的禪七、法會,乃至於即將落成的普台國民中小學等,皆是佛法教育之一環。其中普台國民中小學的辦學理念:「中學為體、佛法為根、世學為用」,即是佛法教育向下扎根的具體實踐。
佛法生活化:覺察、覺照、覺悟,即是佛法的生活化。再高深的理論,都必須落實在生活之中,才能使人從中真正受益。透過上述各種方便法門,使人們親近佛法、改變其人生觀:因為聽經聞法而了解人生的真諦,從隨業流轉的生活變成積極向善、超凡入聖的解脫之道;從不明因果到深信因果,從迷惑生存的價值到發心學菩薩行,發菩薩大願,乃至於發更大的心成佛廣度諸有情。這念心不斷淨化的路程,即是佛法生活化的印證。
中台四箴行──對上以敬、對下以慈、對人以和、對事以真,則是佛法落實於生活中的一帖良藥。
大和尚透過身教、言教,親身帶領四眾弟子,為社會注入一股清泉,為新世紀的佛法精神增添了一頁新彩!這更是佛法生活化的積極意義!
佛法五化運動是大和尚指導現代學人如何使佛法發光的一盞明燈,也是新世紀弘揚佛法的方針,這佛法五化運動更是中台大法船航向世界五大洲、弘化三千大千世界的未來方向!
誠以招信
自信自重的人,所散發的是自尊而不自大,是自謙而不自卑,所謂「高而不亢,謙而不卑」。我們不怕愚拙,只要能真誠學習,定能進步。有一顆真誠的心,對人對事,便能獲得大眾的信任,因為「誠」的背後就是「信」。
我們的一言一行,若能夠做到無絲毫自欺,就能得到應有的尊重。世間上最愚笨的人,是欺人的人,心存僥倖,自以為聰明,實是「聰明反被聰明誤」。一個人不論其才智、學問,如何的登峰造極,如果不「誠」,必是自私自利,得不到他人的信任,就不能真正有大成就。
現今科技發達,人與人之間更加休戚與共,所以我們的言行舉止,都要腳踏實地,更不可為了個人的自由,而妨礙他人。凡事直下承擔,說到就要能做到;該做的事就要努力去做,不應該做的就不做,這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,也是真誠的表現。真誠的反面就是虛偽,如果一個人不實在,巧言令色,終究因地不真,果招紆曲,因為這是因果的定律。
真誠合作 無事不辦
一個人能與他人真誠互助合作,同心協力,則能發揮兩倍以上的力量,例如將落葉掃成一堆一堆時,當一手拿竹掃把,另一手拿畚箕,掃不了多久就兩手無力;若能與人合作,一人拿竹掃把,一人拿畚箕,很快就能將樹葉清除;看起來是小事一樁,一個人還真不易完成。小至掃樹葉,大至整個道場,不因執事大小,從上至下,人人都一樣發心,真誠以待,各有所司,互相信任,就可以產生無限大的力量。所以普度眾生,廣度群迷,就靠我們真誠的互相成就道業。
修行的過程,隨時都有無常出現,以真誠心對待他人,廣結善緣,當逆境現前時,才會有善知識,隨時提醒,互相提攜,共同朝向菩提道,勇往前進。「誠」,實是促成僧團和合、道場興盛、廣度眾生最基本的原則,所以人人皆當以「誠」為待人處事的根本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