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5七周緣慈


七周緣慈



https://youtu.be/jSQW37DuU_0    深山苗鄉


      " 慈悲觀 " , 其修行分為七周緣慈及四無量心 . 
七周緣慈,是長養慈悲心之殊勝法門,功德果報不可思議。行者若能深信此一法門,持之以恆,重慮緣真,日久功深,自然能夠慈心增長,降伏瞋恚,消除業障,進趣菩提
每次七個步驟為一次, :以下是七周緣慈的修習步驟   . 希望楚於困境, 深陷病痛的親朋好友們. 不彷修習精進. 師父說, 每次需唸咒七次.如此由上親至中間人,從中間人至上親,周而復始思惟七遍連續7 個循環, 等於49 .  所得之功德利益殊勝,  

1上親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下冤 ->中間人->中間人2下冤 -> 中冤 ->上冤 -> 下親-> 中親 -> 上親
3上親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下冤 ->中間人->中間人4下冤 -> 中冤 ->上冤 -> 下親-> 中親 -> 上親 
5上親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下冤 ->中間人->中間人6下冤 -> 中冤 ->上冤 -> 下親-> 中親 -> 上親 
7上親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->下冤  ->中間人

一、以慈心化解心結,不但能對治自己的瞋心,亦化解他人的瞋心,達到冤親平等的境界。 
二、人際關係日漸改善。     三、修行的障礙消除,助緣增長。 
四、使冤、親及一切眾生之善根現前,趣向佛道。 
五、行者依此修習,養成定力、耐力,入慈心三昧,便能降龍伏虎,自利利他,處處自在。
       如舍利弗以慈心三昧,轉化人蟒的瞋心,因而度其超生善道,進獲聖果。

 以下轉呈自中台禪寺中及禪修班教本 :

 慈悲觀(一)七周緣慈

 【前言】  古德云: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。」若有瞋恚仇恨之心,則口出惡言,或大動干戈,甚而傷生害命,如此一來,不僅惱害眾生,亦障蔽本自清淨之佛性。瞋恚有如毒火,能壞一切善法功德,損人害己,為墮三塗惡道之根由。是故欲免輪迴之苦,必須調伏瞋惱,方得出離惡趣,得獲安樂。慈悲觀為對治瞋毒的方法,慈心柔和清涼,能息滅瞋恨熱惱。在五停心觀(註1)中,第二為慈悲觀,所謂「多瞋眾生慈悲觀」。

     慈悲觀的修習,簡而言之,有「七周緣慈」與「四無量心」二種,本課先介紹「七周緣慈」。七周緣慈,即對於所緣七種冤親之境,分別施予初禪、二禪、三禪之功德快樂,來往反覆思惟七次。周者周遍,即對怨親皆能周遍平等,或周遍施行之義。修習此觀行的目的,在於斷除瞋心,長養慈心。若能依之修習,重慮緣真,定能轉化瞋恚之心,長養大慈悲心,進而正順解脫之道。

【修習步驟】

首先檢討反省自己修行不能得力,沒有禪定、智慧,皆由業障所致,一切業障皆由「心」、「境」而來;心指自心,境即親、冤、中間人等外境。由於過去至今,對長輩不恭敬,對平輩爭強好嫉,對晚輩疏於指導照顧,甚至結仇結冤,而致修行有所障礙;現在自知慚愧,希望能解冤釋結,進而冤親平等,得到平靜、自在解脫。一切世間的功德,以禪定最為殊勝,故將禪定的功德回向一切冤親。

    但因未得禪定,故將累世出家、修行、供養、布施、持戒、精進、聞法、誦經、持咒、念佛、護法、禮懺、隨喜、孝養父母……等世間、出世間的一切善法功德總合,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品,上品功德等於三禪,中品功德等於二禪,下品功德等於初禪,以此功德回向冤親。修習時,首先要具足信心,肯定自己確實有這三禪的功德,如此即可正式開始修習。

第一步:「願將三禪的功德回向給上親──累世的父母、師長等長輩。」

思惟自己從過去至今,對自己的父母、師長等長輩,未善盡孝道,不能知恩、感恩、報恩,現今深覺慚愧、懺悔,願以佛法盡孝,故將三禪的功德回向給上親:
()現在今世的父母、師長等一切長輩,皆能業障消除,增福增慧,發菩提心,護持正法,永不退轉。
()過去累世的父母、師長等一切長輩,皆能業障消除,增福增慧,發菩提心,超生善道。

第二步:「願將二禪的功德回向給中親──累世的兄弟姐妹、配偶、同參道友等平輩。」

思惟自己從過去至今,對法親眷屬、同參道友等平輩,未盡勸善規過、相互勉勵之責,或心存嫉妒,幸災樂禍,不知相互包容、互助合作,現今深覺慚愧、懺悔,故將二禪的功德回向給中親:
()現在今世的兄弟、姐妹、配偶、同參道友等一切平輩,皆能業障消除,增福增慧,發菩提心,護持正法,永不退轉。
()過去累世的兄弟、姐妹、配偶、同參道友等一切平輩,皆能業障消除,增福增慧,發菩提心,超生善道

第三步:「願將初禪的功德回向給下親──累世的子女、學生等晚輩。」

      思惟自己從過去至今,對子女、學生等晚輩,未盡教養之責,疏於指導關照,如今願以佛法利益下親,
       故將初禪的功  德回向給下親:
()現在今世的子女、學生等一切晚輩,皆能業障消除,增福增慧,發菩提心,護持正法,永不退轉。
()過去累世的子女、學生等一切晚輩,皆能業障消除,增福增慧,發菩提心,超生善道。

第四步:「願將三禪的功德回向給上冤──上親累世的冤親債主。」

       所謂「冤家宜解不宜結」,現願以佛法利益上冤,將三禪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與自己的父母、師長等長輩,
       曾經結冤的一切眾生:現在今世和我的父母、師長等一切長輩,結下冤仇的冤親債主們,皆能業障消除,
       增福增慧,發菩提心,護持正法,永不退轉。 
()現在今世和我的父母、師長等一切長輩,結下冤仇的冤親債主們,皆能業障消除,增福增慧,發菩提心,
       護持正法,永不退轉。
()過去累世和我的父母、師長等一切長輩,結下冤仇的冤親債主們,皆能業障消除,增福增慧,發菩提心,超生善道。

第五步:「願將二禪的功德回向給中冤──中親累世的冤親債主。」

      望能解冤釋結。願以二禪的功德回向給中冤:現在今世和我的兄弟、姐妹、配偶、同參道友等一切平輩,
      結下冤仇的冤親債主們,皆能業障消除,增福增慧,發菩提心,護持正法,永不退轉。 

()現在今世和我的兄弟、姐妹、配偶、同參道友等一切平輩,結下冤仇的冤親債主們,皆能業障消除,
      增福增慧,發菩提心,護持正法,永不退轉。
()過去累世和我的兄弟、姐妹、配偶、同參道友等一切平輩,結下冤仇的冤親債主們,皆能業障消除,
      增福增慧,發菩提心,超生善道。

第六步:「願將初禪的功德回向給下冤──下親累世的冤親債主。」願以初禪的功德回向給下冤:

()現在今世和我的子女、學生等一切晚輩結下冤仇的冤親債主們,皆能業障消除,增福增慧,發菩提心,
       護持正法,永不退轉。
()過去累世和我的子女、學生等一切晚輩結下冤仇的冤親債主們,皆能業障消除,增福增慧,發菩提心,超生善道。 

第七步:「願將其餘功德隨心所願回向給一切中間人──累世非親非故之人。」

      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皆是未來諸佛,是故除了冤親以外,非親非故的一切眾生,亦與我們有緣,
       所以願將其餘功德,隨喜回向給一切的中間人:
()現在今世一切非親非冤的中間人,皆能業障消除,增福增慧,發菩提心,護持正法,永不退轉。
()過去累世一切非親非冤的中間人,皆能業障消除,增福增慧,發菩提心,超生善道。 
      如此由上親至中間人,從中間人至上親,周而復始思惟七遍,稱為「七周緣慈」。思惟七遍之後,
      當由有念、有想歸於無念、無想,將這念心安住中道實相   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3 對事以真

真誠   對事以真   認真負責   廣積福慧 https://youtu.be/YtYYGxwrQdk     天街村   「真」就是實在、不虛假。大部分的人都愛面 子,多多少少都有些虛偽心,用真誠的心可以去除虛偽心。對人真誠,才會受人信賴,才能獲得真實的友情,人際關係才不致虛假;對事真誠,盡力把事情做好,這是做事的大原則。   研究學問的人對於自己的學業要真,才能真正的會通道理,不抄襲別人的作品,有自己的思想,這樣學問必定會有所成就。若是為升官發財而作學問,這個心念已經不正確,就不是真,也難有所成就。   對事情要認真負責,不可敷衍,應該做的事絕不推諉,而且盡力去完成。本來需要一天的工作時間,結果半天就做完了,剩餘的時間就多做一些,這就是一種布施。不遲到、不早退,而且還多做幾分鐘;不要小看多做幾分鐘,日積月累,就是很大的功德。善法是從小事與細微處聚集起來的。不要認為做大善事才有功德,而小小的善事沒有什麼。何謂大善事?以佛法來說,「救人一命,勝造七級浮屠。」救人一命是件大功德,但這一生有多少機會可以救人一命?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上一點一滴來積功累德;小善慢慢集合起來就能成為大善,能夠如此廣集福慧資糧,自然能感召光明如意的人生。 福德具足 事事如意   一個人如果沒有福報,凡事都不容易成功。俗話說「人算不如天算」,算得再好,如果平時福德累積不夠,還是會有無常變化,即使僥倖得到利益,不久也會失去。如果福德具足,不用去求,福報也會自然現前。   在宋朝時代,有一位范仲淹,未當官前,吃住都成問題,由於他的用功及廣修福德,後來考上進士,當了宰相。雖然當了官,還是經常做善事。有一回他的朋友向他推薦一位窮秀才,學問實在很好,只是三餐不繼,希望范仲淹能夠幫助他。所以,范仲淹就把窮秀才找來,一談之下,果真是個人才,可惜時運不濟。   於是范仲淹就想把唐朝書法家歐陽詢在「薦福寺」修建完工時,所寫的碑銘拓印下來,交給這位窮秀才發行。但出乎意料之外,到了這一天晚上,突然刮風、下雨、打雷,雷一劈就把這座石碑打得粉碎。這顯示窮秀才的福德因緣不具足,無法享用富貴的福報。每個人的福報一點一滴都有前因,了解...

1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共14則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一) 共 14 則 https://youtu.be/Gjt_Tbd-WCk 這念心覺悟了,就是菩提心,就是菩薩心。不是從外面去找佛,而是這念心覺悟了,心就清涼,就是佛;這念心迷失了,心隨境轉,心顛倒、愚癡,就是眾生。「佛」的意義就是「覺」,即是「覺悟」的意思。 「佛者,覺也」。眾生皆有佛性,因為不覺的關係,佛性就變成眾生性了;假使這念心,起貪、瞋、癡,造殺、盜、淫,佛性就變成獸性;這念心若是覺悟了,佛性又馬上現前。所以佛經中言: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。」     心、佛、眾生,本來就是一體的,這念心覺悟了,就是菩提心,就是菩薩心。所以古德云:「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,眾生心水淨,菩提影現中。」不是從外面去找佛,而是這念心覺悟了,心就清涼,就是佛;這念心迷失了,心隨境轉,心顛倒、愚癡,就是眾生。時時刻刻覺性都能現前,佛性就現前。所以,佛的意義,就是覺悟的意思;因為每個人都有心,所以每個人都能成佛。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二) https://youtu.be/H07KRNkFs88   這一念心由於過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,所以這一輩子出生之後,每個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樣。眾生有千千萬萬的煩惱,這些煩惱歸納起來約有三種:第一、見惑和思惑;第二、塵沙惑;第三、無明惑。惑就是煩惱。因為有這種種煩惱惑業,故令眾生生死輪迴、不得安樂。「見惑」:因為知見不正、觀念錯誤而產生的煩惱,即稱之為見惑。「思惑」:即是心中本具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種種煩惱。「見惑」是由於對外面的事物認識不清楚、產生錯覺而生。「思惑」是自己心中的貪、瞋、癡產生出來的。斷除見惑和思惑,就能夠證得阿羅漢果。   第二種煩惱是「塵沙惑」。菩薩欲普度眾生,就必須知道種種的法門;未能通達如塵沙般眾多的法門,即是塵沙惑。若破除塵沙惑,知道無量無邊的法門,就能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,成就菩薩聖果。眾生的煩惱惑業中,第三種是「無明惑」,即眾生本具的根本煩惱。佛性本具,無明也是本具的;無明漏盡,方能成就佛道。   這一念心由於過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,所以這一輩子出生之後,每個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樣。例如歷史上有位白居易,一生下來就認識「之、無」二字;這即是表示人有過去、現在和未來三世因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