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2思想端正共有五篇


思想端正(一)……共有五篇


    人一直走,如果思想就不端正了,不如所願、不如所意,思想就用鑽的,就跟老鼠一樣,思想不端正,人就有忌妒心、懷疑之心,更可怕的,耐不住心中的寂寞,這就是導致自己沒有安全感的所在。

    思想端正的人,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,會欣然的接受如何來修改自己,這樣的緣份才能為自己續更多的善緣,緣起緣滅,來自於學習或不學習,不學習,緣滅了;再往前學習,緣起了。

思想端正(二)


    要把這善緣再往前持續,後面的記憶追得緊緊的,對一個思想端正的人來說不是很重要,思想端正的人,只會想著未來如何去做,是做一個有用的人,而不是埋怨的、抱怨的一生來過日子。

    緣起緣滅,思想端正和思想不端正是息息相關的,心有所思會印在行為上,就和樹印在水面上的道理是一樣的,和天空、藍天、白雲印在水面上也是一樣的,這也叫做水中月,天空花

思想端正(三)


    每天訓練著自己思想端正,心就無雜念,無雜念之人,心就無固執,無固執就不執著,這樣也能為自己網開一面自己好的人生,思想端正可以讓自己每天心中只想學習、精進、修改自己的惡習,人生除了精進、修改自己的惡習,這是最大的成就。

    當自己擁有了所有的物質慾、權利之後,內心還是很寂寞,因有很多惡習還是存在在自己身上,這寂寞的心一步一步的走向恐懼的世界,造成心不安、生活不愉悅、日子過得不快樂。

思想端正(四)


    人最大的成就就是愉悅、快樂過著每一天,但這樣要捨棄很多事物、美色、權利,才能擁有這偉大的成就,自己捨得嗎?只要思想端正是可以走向這樣的世界,反正男男女女走的都是同一條路:死路一條;男男女女時間都一樣,上天很公平的對待每一個人,但人很不公平的對待自己。

    自己不公平,自己的內心不如意、不順暢了,第一個所回向的就是天地對他不公、對你不公,這就是思想不端正,端正自己的思想才能清心寡慾,頭腦才會清楚、心情才會愉悅,才能走向覺悟之路。

思想端正(五)

    談道論佛一輩子,自己的習性、個性還是一樣,何必浪費這一生呢?來學習道佛之路,修改自己的思想不端正,這才是真實,端正的思想就有端正的身心,身心健康了周遭的事物也會變得美好了,自己在看任何一件事情就跟彩虹一樣,是如此的美好、如此的愉悅。

    自己每過一天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一次,反省、自省這也是人生一大成就,也是偉大的思想,就好好的成就自己,身心健康吧!思想端正吧!悟者所需就是思想端正,人生的每一段路、每一章節、每一天、每一個小時、每一個時刻都要悟者所需、思想端正之領域,這才是人生之道。


當言語真實且慈悲,語言的力量便能夠淨化整個世界。


  眾生說話是為了溝通觀念、表達立場;諸佛菩薩說話,則是為了引導有情──離苦得樂,成就佛道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。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」因為心懷眾生,種種攝化眾生的法門也隨之而生,以愛語善導眾生即是方便的法門;此「愛」源自於慈悲懇切,希望一切有情能遠離煩惱,生死自在。

    當瞋恚在心中生起時,我明白瞋心將為自己與他人帶來苦痛,因此在我的心中能生出制止瞋心的力量。我開始了解,如果說了傷害性的話,這些惡語對自己的衝擊比對他人的衝擊還大,而我何苦傷害自己,讓內心騷動不安呢?慈悲與瞋恨,萌發於同一念心。如果我們能學習對自己慈悲,也就能對眾生展現出更深厚的慈悲心。


別相三寶

  「別相三寶」者,佛法僧三寶名相各別故。梵語佛陀耶,此云覺者,覺徹心源,究盡實相,是名自覺。將自證法門,覺悟一切眾生,是名覺他。自覺已圓、覺他亦竟,是名覺滿。三覺已圓,萬德俱備,究竟成佛。初菩提樹下成道,示丈六金身,於華嚴會上,現盧舍那尊特之身,是為別相佛寶。如來隨機設教,五時所說權實諸經,三藏十二部,所詮教、理、行、證、因、果、智、斷,各有不同,是名別相法寶。稟教修行,從行契證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三乘階次,各各不同,是名別相僧寶。

在細行中覺醒


   經中說,佛的心是細中之細,菩薩心是粗中帶細,眾生心是粗中之粗。由於粗心,所以惱害他人而不自知,無形中結下許多惡緣,傷人害己,造成人生種種的不順遂。《尚書》云:「不矜細行,終累大德。」時時刻刻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、言行舉止,將心念安住在正念上,心自然清涼;言行威儀不失,自然杜絕惡緣、善緣增長,乃至成就利益他人的功德。平凡中寓偉大,細微處見精神。在細行的培養中,覺性,將益加清明!

學習樂 樂學習

  修行,就是學習常保快樂的心。什麼是快樂的心?沒有煩惱的心就是真正的快樂,然而要達到這樣的心境,必須透過不間斷地學習:學習轉念,學習放下,學習做心的主人。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開示,「如果我們每個人心當中無掛無礙、無憂無愁,這個心時時刻刻念念分明、處處作主,在佛法來講,菩提覺法樂,涅槃寂靜樂,這才是我們人生所追求,真正的快樂幸福。」

菩薩僧團 學無盡

  菩薩向五明處學習。中台是個菩薩道場,因此,為了接引芸芸眾生入佛法界,每位法師在各種執事的磨鍊中不停地學習成長。從學院、精舍到常住所接觸的領域不同,學習的空間也無限寬廣,包括基本的「內明」:佛法教理;「聲明」:梵唄、招呼接待的應對進退;乃至於因應弘法所需,種種專門技術的「工巧明」。

  在菩薩僧團中全方位學習,即使不會拿菜刀,蔬菜沒認識幾種,也能進大寮發心;從來不熟悉音韻,也都有機會學習如何唱誦。在這樣的發心因緣中,有時候難免會有些疑惑、惶恐,自己是不是都學得會?但是每每想起自己的初發心,隨即提起正念,繼續發心、用心學習。

  隨著出家愈久,愈來愈能體會到修行這條路是以願導行,遇到任何境界,能夠微笑面對一切,不僅僅是一門功夫,更有著無比的願力。以前當居士的時候,在精舍擔任的是心燈執事,只要把分配到的工作做好,非常單純。

    出了家,領了香燈執事,原本以為自己多年的心燈經驗,一定可以游刃有餘,殊不知山上的法會規模,動輒數千人到上萬人,隨著回山的居士倍增,每場法會幾乎都是全山動員,仰賴眾多單位共同成就。


  加上每一場法會的因緣不盡相同,事前籌備會議的各項決定,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,香燈法師除了引導大眾,讓法會順暢進行,還要與各單位保持密切連繫,所以往往都有不同的應變與學習範疇,但都離不開學習如何待人與做事。

      現在,在香燈執事發心,愈來愈法喜,因為不再執著於自己有沒有把事情做好,而是學著把願心放在希望盡己之力,讓每一場法會日趨圓滿,所有與會大眾皆能夠法喜充滿、滿載而歸。

自心福田 覺無邊

  生活中提起覺性,則在在處處無一不是莊嚴福慧的善因緣。例如至齋堂用齋,起一念感恩心,感恩大寮、行堂法師及義工們,辛苦用心烹調,信施檀越省吃儉用地布施供養;進一步思惟: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、「出之於己者太少,得之於人者太多」、「點滴之恩,湧泉以報」,以正念、感恩的心用齋即是福慧雙修。

  出家眾的每一天,都是十方常住三寶及無量居士的護持,這些恩德要念茲在茲。時時提起反省檢討的覺性,便能具足福慧;相反的,起了惡念,造作惡業,所念所行即是減損福德。平時看到師兄弟乃至於居士,面帶笑容以慈悲心、平等心、歡喜心,雙手合十、口說阿彌陀佛,當下已具足了眼施、和顏悅色施、言辭施、身施、心施,更增長了善緣與智慧;反之,待人接物心不敬慎,則與迎面而來的善緣、法緣等福德當面錯過。

  此外,日用當中恆以《毘尼日用》提念、發願,從早上睡醒時發願:「睡眠始寤,當願眾生,一切智覺,周顧十方。」出寮時發願:「從舍出時,當願眾生,深入佛智,永出三界。」受食、登道場、食存五觀……時時提起覺性觀照這念心,進而發四弘誓願,以願導行,無論派任至任何單位、領任何執事,乃至於出坡作務,都能盡心盡力圓滿常住事,感恩常住慈悲創造緣起,讓自己學習度化眾生、破除塵沙惑等修福修慧的因緣,成就個人道業。

  經云:「心念不空過,能滅諸有苦」,心念清淨光明,即是身處佛國淨土,在在處處提起覺性,以長遠心、精進心、無為心、無上菩提心修福修慧,必能成就福慧莊嚴的菩提道果。

   回家的路就在眼前


  學佛,就是向佛學習,成就佛的「福慧兩足尊」。知苦,是驅動修行的原動力。佛法,正是帶領我們離苦得樂的良藥。每一次聽經聞法,如同進入心靈補給站,法喜充滿,佛法的智慧恰似焚化爐,消融所有塵垢煩惱,回復清淨本然,引領眾生回到菩提自性之家。

知見端正 契機現

  心清淨了,在生活中,所思所言所行也隨之清淨、良善。曾經有位初級禪修班的新學員提到,自己報名參加禪修班的緣起,是因為一位早已不相往來的朋友,突然打電話來表達歉意,希望藉此化解彼此的敵對關係。他相當驚訝,自己完全做不到的事,何以這位朋友做到了?原來,朋友在精舍聽了住持法師的開示後,心開意解──不想再受苦,決定退一步,主動致電抱歉,解開誤會,卻也開啟新學員帶著未婚妻踏入精舍,開始禪修的契機。

  轉變,在於知見之導正。轉念,改變舊有的思惟模式,以佛法的正知見看待人事物,進而時時正念現前,身口意三業便能朝著光明的正道而行,猶如明燈徹照,看得清清楚楚,便能愈走愈穩健,身心愈自在。

  《楞嚴經》云:「理則頓悟,乘悟併銷;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。」從聽經聞法,慢慢確立正知見,但由於功夫尚未得力,心作不了主,不能時時觀照到煩惱習氣,往往反省檢討後,懊悔不已,苦不堪言。因此,透過實踐佛陀的戒法、教法,在日用中斷惡修善,養成正確、良善的言行及心念,不斷地清淨身口意三業,廣修福德,不僅保護了自己的法身慧命,也不傷害其他眾生。

  然而在修行的過程,很容易將修善的光明以為實有而執著不捨,或是落入計量自他的差異,從而心生不平,難以發起讚歎他人,向人學習的心。藉由不間斷地聞法,進而信受奉行三輪體空、修善不執著善的道理,隨著法水入心,「羅剎與菩薩,不隔一條線」。

我法雙亡 趣菩提

  一位親近精舍十多年、樂善好施的居士於分享中提到,總希望能將最好的供養三寶,乃至於一切眾生。卻也因為執著「我要布施」,看到別人先於自己布施供養,不自覺地生起嫉妒他人的心。經過不斷地薰修佛法,現在便常能至誠隨喜讚歎。

  而佛陀在舍利弗、目犍連證得阿羅漢後,即指派二人為首座弟子。僧團中,有些弟子對於這樣的決定,甚為不解,便請示佛陀。佛陀開示大眾,舍利弗、目犍連兩位尊者因過去生的願心,已多生培養出首座弟子的能力與智慧,因此,成就今生於僧團中教化僧眾的因緣。如是因,如是果,修福修慧靠己力,他人的成就是自己的學習榜樣,學習之、讚歎之,亦能成就隨喜功德之福報。

  此外,行人雖然勤修福慧,但在修習菩薩道的過程,如何發長遠心,無有懈怠,是行者所需堅持、突破的。習於妄想執著的心,讓身心紛擾難安,疲憊、病痛常纏身;懈怠,因身心而有,執身心為實有,就會想保護之、愛戀之,知法體無身心相,身心了不可得,則離懈怠。因此,菩薩廣修福德,無有疲厭,以般若智慧,不為身心所惑故。

  《金剛經》云: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來說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」這念心本自福慧圓滿,空一切妄染,修而無修,心本清淨。即便現階段還無法完全做到,但堅持佛陀的教法,以正知見為眼,引領自己履踐福慧雙修、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既已上了菩提大道,回家的路就在眼前!

立德為先

  現代生活型態的變遷,使得許多人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信心、沒有希望;假使對生命失去了信心,終日迷迷糊糊、麻木不仁,只會浪費自己的生命與時間,社會的進步也會停滯不前。


  佛法提到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因果,以及佛性平等的道理,就是在證明人的生命是無窮盡的。這念心當中有無量的智慧、功德與神通妙用,只要努力,每個人都能契悟這念心性,成就佛菩薩的果德。因此,透過佛法與修行,可以建立我們的信心與希望,了解到活在世界上是非常寶貴的,一定要愛惜生命、尊重自己;能夠愛惜生命、尊重自己,就能夠尊重他人,乃至一切有情生物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5七周緣慈

七周緣慈 https://youtu.be/jSQW37DuU_0     深山苗鄉       " 慈悲觀 " , 其修行分為七周緣慈及四無量心 .   七周緣慈,是長養慈悲心之殊勝法門,功德果報不可思議。行者若能深信此一法門,持之以恆,重慮緣真,日久功深,自然能夠慈心增長,降伏瞋恚,消除業障,進趣菩提 每次七個步驟為一次 , :以下是七周緣慈的修習步驟   . 希望楚於困境 , 深陷病痛的親朋好友們 . 不彷修習精進 . 師父說 , 每次需唸咒七次 . 如此由上親至中間人,從中間人至上親,周而復始思惟七遍連續 7 個循環 , 等於 49 次 .   所得之功德利益殊勝 ,   1 上親 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 下冤 -> 中間人 -> 中間人 2 下冤 -> 中冤 -> 上冤 -> 下親 -> 中親 -> 上親 3 上親 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 下冤 -> 中間人 -> 中間人 4 下冤 -> 中冤 -> 上冤 -> 下親 -> 中親 -> 上親   5 上親 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 下冤 -> 中間人 -> 中間人 6 下冤 -> 中冤 -> 上冤 -> 下親 -> 中親 -> 上親   7 上親 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 下冤   -> 中間人 一、以慈心化解心結,不但能對治自己的瞋心,亦化解他人的瞋心,達到冤親平等的境界。   二、人際關係日漸改善。     三、修行的障礙消除,助緣增長。   四、使冤、親及一切眾生之善根現前,趣向佛道。   五、行者依此修習,養成定力、耐力,入慈心...

3 對事以真

真誠   對事以真   認真負責   廣積福慧 https://youtu.be/YtYYGxwrQdk     天街村   「真」就是實在、不虛假。大部分的人都愛面 子,多多少少都有些虛偽心,用真誠的心可以去除虛偽心。對人真誠,才會受人信賴,才能獲得真實的友情,人際關係才不致虛假;對事真誠,盡力把事情做好,這是做事的大原則。   研究學問的人對於自己的學業要真,才能真正的會通道理,不抄襲別人的作品,有自己的思想,這樣學問必定會有所成就。若是為升官發財而作學問,這個心念已經不正確,就不是真,也難有所成就。   對事情要認真負責,不可敷衍,應該做的事絕不推諉,而且盡力去完成。本來需要一天的工作時間,結果半天就做完了,剩餘的時間就多做一些,這就是一種布施。不遲到、不早退,而且還多做幾分鐘;不要小看多做幾分鐘,日積月累,就是很大的功德。善法是從小事與細微處聚集起來的。不要認為做大善事才有功德,而小小的善事沒有什麼。何謂大善事?以佛法來說,「救人一命,勝造七級浮屠。」救人一命是件大功德,但這一生有多少機會可以救人一命?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上一點一滴來積功累德;小善慢慢集合起來就能成為大善,能夠如此廣集福慧資糧,自然能感召光明如意的人生。 福德具足 事事如意   一個人如果沒有福報,凡事都不容易成功。俗話說「人算不如天算」,算得再好,如果平時福德累積不夠,還是會有無常變化,即使僥倖得到利益,不久也會失去。如果福德具足,不用去求,福報也會自然現前。   在宋朝時代,有一位范仲淹,未當官前,吃住都成問題,由於他的用功及廣修福德,後來考上進士,當了宰相。雖然當了官,還是經常做善事。有一回他的朋友向他推薦一位窮秀才,學問實在很好,只是三餐不繼,希望范仲淹能夠幫助他。所以,范仲淹就把窮秀才找來,一談之下,果真是個人才,可惜時運不濟。   於是范仲淹就想把唐朝書法家歐陽詢在「薦福寺」修建完工時,所寫的碑銘拓印下來,交給這位窮秀才發行。但出乎意料之外,到了這一天晚上,突然刮風、下雨、打雷,雷一劈就把這座石碑打得粉碎。這顯示窮秀才的福德因緣不具足,無法享用富貴的福報。每個人的福報一點一滴都有前因,了解...

1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共14則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一) 共 14 則 https://youtu.be/Gjt_Tbd-WCk 這念心覺悟了,就是菩提心,就是菩薩心。不是從外面去找佛,而是這念心覺悟了,心就清涼,就是佛;這念心迷失了,心隨境轉,心顛倒、愚癡,就是眾生。「佛」的意義就是「覺」,即是「覺悟」的意思。 「佛者,覺也」。眾生皆有佛性,因為不覺的關係,佛性就變成眾生性了;假使這念心,起貪、瞋、癡,造殺、盜、淫,佛性就變成獸性;這念心若是覺悟了,佛性又馬上現前。所以佛經中言: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。」     心、佛、眾生,本來就是一體的,這念心覺悟了,就是菩提心,就是菩薩心。所以古德云:「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,眾生心水淨,菩提影現中。」不是從外面去找佛,而是這念心覺悟了,心就清涼,就是佛;這念心迷失了,心隨境轉,心顛倒、愚癡,就是眾生。時時刻刻覺性都能現前,佛性就現前。所以,佛的意義,就是覺悟的意思;因為每個人都有心,所以每個人都能成佛。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二) https://youtu.be/H07KRNkFs88   這一念心由於過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,所以這一輩子出生之後,每個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樣。眾生有千千萬萬的煩惱,這些煩惱歸納起來約有三種:第一、見惑和思惑;第二、塵沙惑;第三、無明惑。惑就是煩惱。因為有這種種煩惱惑業,故令眾生生死輪迴、不得安樂。「見惑」:因為知見不正、觀念錯誤而產生的煩惱,即稱之為見惑。「思惑」:即是心中本具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種種煩惱。「見惑」是由於對外面的事物認識不清楚、產生錯覺而生。「思惑」是自己心中的貪、瞋、癡產生出來的。斷除見惑和思惑,就能夠證得阿羅漢果。   第二種煩惱是「塵沙惑」。菩薩欲普度眾生,就必須知道種種的法門;未能通達如塵沙般眾多的法門,即是塵沙惑。若破除塵沙惑,知道無量無邊的法門,就能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,成就菩薩聖果。眾生的煩惱惑業中,第三種是「無明惑」,即眾生本具的根本煩惱。佛性本具,無明也是本具的;無明漏盡,方能成就佛道。   這一念心由於過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,所以這一輩子出生之後,每個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樣。例如歷史上有位白居易,一生下來就認識「之、無」二字;這即是表示人有過去、現在和未來三世因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