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想端正(一)……共有五篇
人一直走,如果思想就不端正了,不如所願、不如所意,思想就用鑽的,就跟老鼠一樣,思想不端正,人就有忌妒心、懷疑之心,更可怕的,耐不住心中的寂寞,這就是導致自己沒有安全感的所在。
思想端正的人,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,會欣然的接受如何來修改自己,這樣的緣份才能為自己續更多的善緣,緣起緣滅,來自於學習或不學習,不學習,緣滅了;再往前學習,緣起了。
思想端正(二)
要把這善緣再往前持續,後面的記憶追得緊緊的,對一個思想端正的人來說不是很重要,思想端正的人,只會想著未來如何去做,是做一個有用的人,而不是埋怨的、抱怨的一生來過日子。
緣起緣滅,思想端正和思想不端正是息息相關的,心有所思會印在行為上,就和樹印在水面上的道理是一樣的,和天空、藍天、白雲印在水面上也是一樣的,這也叫做水中月,天空花
思想端正(三)
每天訓練著自己思想端正,心就無雜念,無雜念之人,心就無固執,無固執就不執著,這樣也能為自己網開一面自己好的人生,思想端正可以讓自己每天心中只想學習、精進、修改自己的惡習,人生除了精進、修改自己的惡習,這是最大的成就。
當自己擁有了所有的物質慾、權利之後,內心還是很寂寞,因有很多惡習還是存在在自己身上,這寂寞的心一步一步的走向恐懼的世界,造成心不安、生活不愉悅、日子過得不快樂。
思想端正(四)
人最大的成就就是愉悅、快樂過著每一天,但這樣要捨棄很多事物、美色、權利,才能擁有這偉大的成就,自己捨得嗎?只要思想端正是可以走向這樣的世界,反正男男女女走的都是同一條路:死路一條;男男女女時間都一樣,上天很公平的對待每一個人,但人很不公平的對待自己。
自己不公平,自己的內心不如意、不順暢了,第一個所回向的就是天地對他不公、對你不公,這就是思想不端正,端正自己的思想才能清心寡慾,頭腦才會清楚、心情才會愉悅,才能走向覺悟之路。
思想端正(五)
談道論佛一輩子,自己的習性、個性還是一樣,何必浪費這一生呢?來學習道佛之路,修改自己的思想不端正,這才是真實,端正的思想就有端正的身心,身心健康了周遭的事物也會變得美好了,自己在看任何一件事情就跟彩虹一樣,是如此的美好、如此的愉悅。
自己每過一天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一次,反省、自省這也是人生一大成就,也是偉大的思想,就好好的成就自己,身心健康吧!思想端正吧!悟者所需就是思想端正,人生的每一段路、每一章節、每一天、每一個小時、每一個時刻都要悟者所需、思想端正之領域,這才是人生之道。
當言語真實且慈悲,語言的力量便能夠淨化整個世界。
眾生說話是為了溝通觀念、表達立場;諸佛菩薩說話,則是為了引導有情──離苦得樂,成就佛道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。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」因為心懷眾生,種種攝化眾生的法門也隨之而生,以愛語善導眾生即是方便的法門;此「愛」源自於慈悲懇切,希望一切有情能遠離煩惱,生死自在。
當瞋恚在心中生起時,我明白瞋心將為自己與他人帶來苦痛,因此在我的心中能生出制止瞋心的力量。我開始了解,如果說了傷害性的話,這些惡語對自己的衝擊比對他人的衝擊還大,而我何苦傷害自己,讓內心騷動不安呢?慈悲與瞋恨,萌發於同一念心。如果我們能學習對自己慈悲,也就能對眾生展現出更深厚的慈悲心。
別相三寶
「別相三寶」者,佛法僧三寶名相各別故。梵語佛陀耶,此云覺者,覺徹心源,究盡實相,是名自覺。將自證法門,覺悟一切眾生,是名覺他。自覺已圓、覺他亦竟,是名覺滿。三覺已圓,萬德俱備,究竟成佛。初菩提樹下成道,示丈六金身,於華嚴會上,現盧舍那尊特之身,是為別相佛寶。如來隨機設教,五時所說權實諸經,三藏十二部,所詮教、理、行、證、因、果、智、斷,各有不同,是名別相法寶。稟教修行,從行契證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三乘階次,各各不同,是名別相僧寶。
在細行中覺醒
經中說,佛的心是細中之細,菩薩心是粗中帶細,眾生心是粗中之粗。由於粗心,所以惱害他人而不自知,無形中結下許多惡緣,傷人害己,造成人生種種的不順遂。《尚書》云:「不矜細行,終累大德。」時時刻刻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、言行舉止,將心念安住在正念上,心自然清涼;言行威儀不失,自然杜絕惡緣、善緣增長,乃至成就利益他人的功德。平凡中寓偉大,細微處見精神。在細行的培養中,覺性,將益加清明!
學習樂 樂學習
修行,就是學習常保快樂的心。什麼是快樂的心?沒有煩惱的心就是真正的快樂,然而要達到這樣的心境,必須透過不間斷地學習:學習轉念,學習放下,學習做心的主人。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開示,「如果我們每個人心當中無掛無礙、無憂無愁,這個心時時刻刻念念分明、處處作主,在佛法來講,菩提覺法樂,涅槃寂靜樂,這才是我們人生所追求,真正的快樂幸福。」
菩薩僧團 學無盡
菩薩向五明處學習。中台是個菩薩道場,因此,為了接引芸芸眾生入佛法界,每位法師在各種執事的磨鍊中不停地學習成長。從學院、精舍到常住所接觸的領域不同,學習的空間也無限寬廣,包括基本的「內明」:佛法教理;「聲明」:梵唄、招呼接待的應對進退;乃至於因應弘法所需,種種專門技術的「工巧明」。
在菩薩僧團中全方位學習,即使不會拿菜刀,蔬菜沒認識幾種,也能進大寮發心;從來不熟悉音韻,也都有機會學習如何唱誦。在這樣的發心因緣中,有時候難免會有些疑惑、惶恐,自己是不是都學得會?但是每每想起自己的初發心,隨即提起正念,繼續發心、用心學習。
隨著出家愈久,愈來愈能體會到修行這條路是以願導行,遇到任何境界,能夠微笑面對一切,不僅僅是一門功夫,更有著無比的願力。以前當居士的時候,在精舍擔任的是心燈執事,只要把分配到的工作做好,非常單純。
出了家,領了香燈執事,原本以為自己多年的心燈經驗,一定可以游刃有餘,殊不知山上的法會規模,動輒數千人到上萬人,隨著回山的居士倍增,每場法會幾乎都是全山動員,仰賴眾多單位共同成就。
出了家,領了香燈執事,原本以為自己多年的心燈經驗,一定可以游刃有餘,殊不知山上的法會規模,動輒數千人到上萬人,隨著回山的居士倍增,每場法會幾乎都是全山動員,仰賴眾多單位共同成就。
加上每一場法會的因緣不盡相同,事前籌備會議的各項決定,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,香燈法師除了引導大眾,讓法會順暢進行,還要與各單位保持密切連繫,所以往往都有不同的應變與學習範疇,但都離不開學習如何待人與做事。
現在,在香燈執事發心,愈來愈法喜,因為不再執著於自己有沒有把事情做好,而是學著把願心放在希望盡己之力,讓每一場法會日趨圓滿,所有與會大眾皆能夠法喜充滿、滿載而歸。
現在,在香燈執事發心,愈來愈法喜,因為不再執著於自己有沒有把事情做好,而是學著把願心放在希望盡己之力,讓每一場法會日趨圓滿,所有與會大眾皆能夠法喜充滿、滿載而歸。
自心福田 覺無邊
生活中提起覺性,則在在處處無一不是莊嚴福慧的善因緣。例如至齋堂用齋,起一念感恩心,感恩大寮、行堂法師及義工們,辛苦用心烹調,信施檀越省吃儉用地布施供養;進一步思惟: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、「出之於己者太少,得之於人者太多」、「點滴之恩,湧泉以報」,以正念、感恩的心用齋即是福慧雙修。
出家眾的每一天,都是十方常住三寶及無量居士的護持,這些恩德要念茲在茲。時時提起反省檢討的覺性,便能具足福慧;相反的,起了惡念,造作惡業,所念所行即是減損福德。平時看到師兄弟乃至於居士,面帶笑容以慈悲心、平等心、歡喜心,雙手合十、口說阿彌陀佛,當下已具足了眼施、和顏悅色施、言辭施、身施、心施,更增長了善緣與智慧;反之,待人接物心不敬慎,則與迎面而來的善緣、法緣等福德當面錯過。
此外,日用當中恆以《毘尼日用》提念、發願,從早上睡醒時發願:「睡眠始寤,當願眾生,一切智覺,周顧十方。」出寮時發願:「從舍出時,當願眾生,深入佛智,永出三界。」受食、登道場、食存五觀……時時提起覺性觀照這念心,進而發四弘誓願,以願導行,無論派任至任何單位、領任何執事,乃至於出坡作務,都能盡心盡力圓滿常住事,感恩常住慈悲創造緣起,讓自己學習度化眾生、破除塵沙惑等修福修慧的因緣,成就個人道業。
經云:「心念不空過,能滅諸有苦」,心念清淨光明,即是身處佛國淨土,在在處處提起覺性,以長遠心、精進心、無為心、無上菩提心修福修慧,必能成就福慧莊嚴的菩提道果。
回家的路就在眼前
學佛,就是向佛學習,成就佛的「福慧兩足尊」。知苦,是驅動修行的原動力。佛法,正是帶領我們離苦得樂的良藥。每一次聽經聞法,如同進入心靈補給站,法喜充滿,佛法的智慧恰似焚化爐,消融所有塵垢煩惱,回復清淨本然,引領眾生回到菩提自性之家。
知見端正 契機現
心清淨了,在生活中,所思所言所行也隨之清淨、良善。曾經有位初級禪修班的新學員提到,自己報名參加禪修班的緣起,是因為一位早已不相往來的朋友,突然打電話來表達歉意,希望藉此化解彼此的敵對關係。他相當驚訝,自己完全做不到的事,何以這位朋友做到了?原來,朋友在精舍聽了住持法師的開示後,心開意解──不想再受苦,決定退一步,主動致電抱歉,解開誤會,卻也開啟新學員帶著未婚妻踏入精舍,開始禪修的契機。
轉變,在於知見之導正。轉念,改變舊有的思惟模式,以佛法的正知見看待人事物,進而時時正念現前,身口意三業便能朝著光明的正道而行,猶如明燈徹照,看得清清楚楚,便能愈走愈穩健,身心愈自在。
《楞嚴經》云:「理則頓悟,乘悟併銷;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。」從聽經聞法,慢慢確立正知見,但由於功夫尚未得力,心作不了主,不能時時觀照到煩惱習氣,往往反省檢討後,懊悔不已,苦不堪言。因此,透過實踐佛陀的戒法、教法,在日用中斷惡修善,養成正確、良善的言行及心念,不斷地清淨身口意三業,廣修福德,不僅保護了自己的法身慧命,也不傷害其他眾生。
然而在修行的過程,很容易將修善的光明以為實有而執著不捨,或是落入計量自他的差異,從而心生不平,難以發起讚歎他人,向人學習的心。藉由不間斷地聞法,進而信受奉行三輪體空、修善不執著善的道理,隨著法水入心,「羅剎與菩薩,不隔一條線」。
我法雙亡 趣菩提
一位親近精舍十多年、樂善好施的居士於分享中提到,總希望能將最好的供養三寶,乃至於一切眾生。卻也因為執著「我要布施」,看到別人先於自己布施供養,不自覺地生起嫉妒他人的心。經過不斷地薰修佛法,現在便常能至誠隨喜讚歎。
而佛陀在舍利弗、目犍連證得阿羅漢後,即指派二人為首座弟子。僧團中,有些弟子對於這樣的決定,甚為不解,便請示佛陀。佛陀開示大眾,舍利弗、目犍連兩位尊者因過去生的願心,已多生培養出首座弟子的能力與智慧,因此,成就今生於僧團中教化僧眾的因緣。如是因,如是果,修福修慧靠己力,他人的成就是自己的學習榜樣,學習之、讚歎之,亦能成就隨喜功德之福報。
此外,行人雖然勤修福慧,但在修習菩薩道的過程,如何發長遠心,無有懈怠,是行者所需堅持、突破的。習於妄想執著的心,讓身心紛擾難安,疲憊、病痛常纏身;懈怠,因身心而有,執身心為實有,就會想保護之、愛戀之,知法體無身心相,身心了不可得,則離懈怠。因此,菩薩廣修福德,無有疲厭,以般若智慧,不為身心所惑故。
《金剛經》云: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來說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」這念心本自福慧圓滿,空一切妄染,修而無修,心本清淨。即便現階段還無法完全做到,但堅持佛陀的教法,以正知見為眼,引領自己履踐福慧雙修、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既已上了菩提大道,回家的路就在眼前!
立德為先
現代生活型態的變遷,使得許多人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信心、沒有希望;假使對生命失去了信心,終日迷迷糊糊、麻木不仁,只會浪費自己的生命與時間,社會的進步也會停滯不前。
佛法提到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因果,以及佛性平等的道理,就是在證明人的生命是無窮盡的。這念心當中有無量的智慧、功德與神通妙用,只要努力,每個人都能契悟這念心性,成就佛菩薩的果德。因此,透過佛法與修行,可以建立我們的信心與希望,了解到活在世界上是非常寶貴的,一定要愛惜生命、尊重自己;能夠愛惜生命、尊重自己,就能夠尊重他人,乃至一切有情生物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