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7溫暖的樹共有八篇




溫暖的樹(一)……共有八篇

https://youtu.be/GJJxj41eSl4   馬來西亞




    人需要空氣、水、土壤、食物、太陽,但樹只需要空氣、水、土壤、太陽,根本不需要人,一棵樹需要太陽才能指引它生長的方向,所以樹是向陽的,也要土壤的滋潤才能成長,過著春夏秋冬,或者是酷熱夏天、冰凍的冬天。

    樹總是能安然的活下來,這樣的抗壓性總是比人來的更優秀,千年樹木之名號不是虛空而來,人百來歲,就覺得高壽了,與樹木相比之下甚差甚遠,樹不爭不奪,人喜歡在爭奪之下生活,當然壽命就減短了。

溫暖的樹(二)



    樹是需要土壤、水和陽光,人需要知識、需要智慧、需要食物,才能安穩的生活,人更需要道德倫理來安定過日,傳統是道德倫理的結晶,不舊也不新,也是不斷的更新修改,而變得更好的傳統,人不能沒有傳統,傳統一廢,和畜生沒兩樣。

    樹需要太陽的照射,來指引它的方向,有陽光照射到的這一面密集度比較寬鬆,沒有照到的這一片密集度比較扎實,樹也有分陰陽,人也是有分陰陽,白天是陽,正面吸收;黑夜是屬陰,代謝而不吸收。


溫暖的樹(三)




    人之所以爭,懂得太少所以鬥,太貪心,人貪而自私,慾望無窮,這樣會變得心中產出仇恨,自私的人是無法得到所有的一切,學習著慈愛,能擁有所有的一切,學習著慈悲也是一種手段,卻可以讓每個人喜歡。

    做人不可以去想要佔有誰和任何一件事物,那就是心中有慾望是無限的,一個漩渦在那裡等著自己,每天盤旋著、渴望著什麼時候可以擁有所有的一切,肯定到死那一天還是不能擁有,天地萬物之間無永恆的定律,只有曾經的定律。


溫暖的樹(四)




    曾經愛過誰、曾經做過什麼、曾經擁有哪一些事物、曾經悲傷過、曾經愉悅過、曾經死過再度輪迴、種種的曾經,怎麼會有永恆論呢?要永恆要留下好的話與好的行為,讓普羅眾生好好的學習,這才是永恆。

    話說人生,松柏長青,這兩句話的意思,人在生所說的話會有所紀錄,人不能當見證,松和柏可以當作天地之間的認證,松柏長青壽命長,人的壽命總是抵不過樹木的年輪,樹木無爭無奪的行為和修為,是世人所要學習的,修為不好的人每做一件事情就喋喋不休,每做一件事情邀功自至,這是可悲的思想,這樣的思想需要勞改。

溫暖的樹(五)



     大地無樹,人類自然滅亡,無食物可用,熱就熱死了,人與人之間是互相的,而不是佔有的、也不是私有的,懂得愛的人會去關懷別人,而不是處處在與人作對,這叫做思想愚昧。

    樹需要太陽的指引,人也需要智慧的指引;樹需要土壤的滋潤,人也需要知識的增長;樹也要水的灌溉,人也需要學著包容之心。人每天汲汲營營眼睛一睜開,想的是什麼自己最知道,不要只想著蠅頭小利,不要只想著佔為己有,這一些永遠得不到,因為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欺騙的行為。

溫暖的樹(六)



    懂得花錢的人能飽足一餐,每天在找錢的人只是為了下一餐;懂得花錢的人就像一棵大樹,樹幹往上成長,樹根往下扎根,土壤的表面有陽光空氣,土壤的下方有水分與養分,知道自己的方向往何處走,又何須再去找更肥沃的土壤呢?這就是花錢的道理。

    人生有目標、有定律、有規律,可以飽足每一餐,每天在尋找錢,心中的種子總是無法下定決心要種到土壤裡面,每天總是在隨風飄在尋找最肥沃的土壤,這樣飄著、飄著,這顆種子有一天乾化了、風化了,已經無可能再有能力變成一棵大樹。

溫暖的樹(七)



    就和人一樣年紀老了、大了,準備入土為安還要爭、還要尋找哪一塊土地最肥沃嗎?懂花錢就不找錢,不花錢每天都在找錢,人世間騙子這麼多就是這樣子來的,從年輕騙到老,從老騙到死,一切無所得。

    每一塊土壤、每一塊土地或是高山峻嶺、岩石峭壁懸崖之中,總是有花草樹木活著,花草樹木別無選擇,但可以克服天地所給的條件,而來滿足自己存活下來,做人不用選擇,福田福地是給福人居的,福報不足,居了也是災禍連年,心不正災難來;心正福運到。

溫暖的樹(八)



    可曾問過這一棵樹,給你要過什麼?給你要求過什麼?但它回饋給你的卻是滿滿的溫暖、滿滿的愛,它需要製造空氣,讓生命存活下來,它可以讓你乘涼免遭酷暑災難,自己的心有像這棵樹一樣嗎?人啊人,可悲、可憐、可恨一切都是自己造的,學學這一棵溫暖的樹吧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5七周緣慈

七周緣慈 https://youtu.be/jSQW37DuU_0     深山苗鄉       " 慈悲觀 " , 其修行分為七周緣慈及四無量心 .   七周緣慈,是長養慈悲心之殊勝法門,功德果報不可思議。行者若能深信此一法門,持之以恆,重慮緣真,日久功深,自然能夠慈心增長,降伏瞋恚,消除業障,進趣菩提 每次七個步驟為一次 , :以下是七周緣慈的修習步驟   . 希望楚於困境 , 深陷病痛的親朋好友們 . 不彷修習精進 . 師父說 , 每次需唸咒七次 . 如此由上親至中間人,從中間人至上親,周而復始思惟七遍連續 7 個循環 , 等於 49 次 .   所得之功德利益殊勝 ,   1 上親 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 下冤 -> 中間人 -> 中間人 2 下冤 -> 中冤 -> 上冤 -> 下親 -> 中親 -> 上親 3 上親 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 下冤 -> 中間人 -> 中間人 4 下冤 -> 中冤 -> 上冤 -> 下親 -> 中親 -> 上親   5 上親 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 下冤 -> 中間人 -> 中間人 6 下冤 -> 中冤 -> 上冤 -> 下親 -> 中親 -> 上親   7 上親 -> 中親 -> 下親 -> 上冤 -> 中冤 -> 下冤   -> 中間人 一、以慈心化解心結,不但能對治自己的瞋心,亦化解他人的瞋心,達到冤親平等的境界。   二、人際關係日漸改善。     三、修行的障礙消除,助緣增長。   四、使冤、親及一切眾生之善根現前,趣向佛道。   五、行者依此修習,養成定力、耐力,入慈心...

3 對事以真

真誠   對事以真   認真負責   廣積福慧 https://youtu.be/YtYYGxwrQdk     天街村   「真」就是實在、不虛假。大部分的人都愛面 子,多多少少都有些虛偽心,用真誠的心可以去除虛偽心。對人真誠,才會受人信賴,才能獲得真實的友情,人際關係才不致虛假;對事真誠,盡力把事情做好,這是做事的大原則。   研究學問的人對於自己的學業要真,才能真正的會通道理,不抄襲別人的作品,有自己的思想,這樣學問必定會有所成就。若是為升官發財而作學問,這個心念已經不正確,就不是真,也難有所成就。   對事情要認真負責,不可敷衍,應該做的事絕不推諉,而且盡力去完成。本來需要一天的工作時間,結果半天就做完了,剩餘的時間就多做一些,這就是一種布施。不遲到、不早退,而且還多做幾分鐘;不要小看多做幾分鐘,日積月累,就是很大的功德。善法是從小事與細微處聚集起來的。不要認為做大善事才有功德,而小小的善事沒有什麼。何謂大善事?以佛法來說,「救人一命,勝造七級浮屠。」救人一命是件大功德,但這一生有多少機會可以救人一命?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上一點一滴來積功累德;小善慢慢集合起來就能成為大善,能夠如此廣集福慧資糧,自然能感召光明如意的人生。 福德具足 事事如意   一個人如果沒有福報,凡事都不容易成功。俗話說「人算不如天算」,算得再好,如果平時福德累積不夠,還是會有無常變化,即使僥倖得到利益,不久也會失去。如果福德具足,不用去求,福報也會自然現前。   在宋朝時代,有一位范仲淹,未當官前,吃住都成問題,由於他的用功及廣修福德,後來考上進士,當了宰相。雖然當了官,還是經常做善事。有一回他的朋友向他推薦一位窮秀才,學問實在很好,只是三餐不繼,希望范仲淹能夠幫助他。所以,范仲淹就把窮秀才找來,一談之下,果真是個人才,可惜時運不濟。   於是范仲淹就想把唐朝書法家歐陽詢在「薦福寺」修建完工時,所寫的碑銘拓印下來,交給這位窮秀才發行。但出乎意料之外,到了這一天晚上,突然刮風、下雨、打雷,雷一劈就把這座石碑打得粉碎。這顯示窮秀才的福德因緣不具足,無法享用富貴的福報。每個人的福報一點一滴都有前因,了解...

1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共14則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一) 共 14 則 https://youtu.be/Gjt_Tbd-WCk 這念心覺悟了,就是菩提心,就是菩薩心。不是從外面去找佛,而是這念心覺悟了,心就清涼,就是佛;這念心迷失了,心隨境轉,心顛倒、愚癡,就是眾生。「佛」的意義就是「覺」,即是「覺悟」的意思。 「佛者,覺也」。眾生皆有佛性,因為不覺的關係,佛性就變成眾生性了;假使這念心,起貪、瞋、癡,造殺、盜、淫,佛性就變成獸性;這念心若是覺悟了,佛性又馬上現前。所以佛經中言: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。」     心、佛、眾生,本來就是一體的,這念心覺悟了,就是菩提心,就是菩薩心。所以古德云:「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,眾生心水淨,菩提影現中。」不是從外面去找佛,而是這念心覺悟了,心就清涼,就是佛;這念心迷失了,心隨境轉,心顛倒、愚癡,就是眾生。時時刻刻覺性都能現前,佛性就現前。所以,佛的意義,就是覺悟的意思;因為每個人都有心,所以每個人都能成佛。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二) https://youtu.be/H07KRNkFs88   這一念心由於過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,所以這一輩子出生之後,每個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樣。眾生有千千萬萬的煩惱,這些煩惱歸納起來約有三種:第一、見惑和思惑;第二、塵沙惑;第三、無明惑。惑就是煩惱。因為有這種種煩惱惑業,故令眾生生死輪迴、不得安樂。「見惑」:因為知見不正、觀念錯誤而產生的煩惱,即稱之為見惑。「思惑」:即是心中本具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種種煩惱。「見惑」是由於對外面的事物認識不清楚、產生錯覺而生。「思惑」是自己心中的貪、瞋、癡產生出來的。斷除見惑和思惑,就能夠證得阿羅漢果。   第二種煩惱是「塵沙惑」。菩薩欲普度眾生,就必須知道種種的法門;未能通達如塵沙般眾多的法門,即是塵沙惑。若破除塵沙惑,知道無量無邊的法門,就能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,成就菩薩聖果。眾生的煩惱惑業中,第三種是「無明惑」,即眾生本具的根本煩惱。佛性本具,無明也是本具的;無明漏盡,方能成就佛道。   這一念心由於過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,所以這一輩子出生之後,每個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樣。例如歷史上有位白居易,一生下來就認識「之、無」二字;這即是表示人有過去、現在和未來三世因...